玉米青贮亩产8吨,真能成为农民的“摇钱树”?为啥农村少有人种
“一亩地能打八吨玉米,这玩意儿真这么神?”老李头放下手机,满脸的不可置信。他说的“这玩意儿”,就是最近几年在农村渐渐火起来的玉米青贮。 和传统种玉米收籽粒不同,玉米青贮是趁着玉米杆还青绿的时候,就把整株玉米切碎发酵,做成牛羊爱吃的饲料。

要说这玉米青贮的产量,确实够诱人。就拿四川甘孜来说,人家愣是把亩产干到了八吨,按一吨五百块的价格,那可就是四千块的收入,比种小麦划算多了! 不仅产量高,玉米青贮还能解决牧草不足的问题。过去,甘孜很多牦牛因为冬天找不到吃的,只能活活饿死,现在好了,有了玉米青贮,牛羊冬天也不愁吃喝了,牧民的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


老李头越想越心动,恨不得马上把自家那几亩地全种上玉米青贮。可转念一想,他又犹豫了:咱家这地,离最近的养牛场也有好几十里地,这玉米青贮娇贵得很,稍微放久一点就坏了,到时候卖不出去,岂不是白忙活一场? 再说了,这几年农产品价格波动这么大,谁知道明年玉米青贮还能不能卖上价钱?

老李头摸着下巴,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看来,这玉米青贮虽然产量高、效益好,但也不是随便就能种的。要想真正赚到钱,还得好好算算成本、看看市场,可不能光顾着眼红别人家的“八吨神话”!

丰收的烦恼:种多了,卖给谁?
老话说得好,“庄稼人不怕地里苦,就怕手里没收成”。可对于那些种了玉米青贮的农民来说,今年的烦恼却变成了:“收成多了,卖给谁?”

要说这玉米青贮,前两年可是香饽饽。养殖业红红火火,对饲料的需求量大,玉米青贮价格也是水涨船高。不少农民看着眼红,纷纷加入种植大军,梦想着靠着这“绿色金子”发家致富。

然而,市场行情瞬息万变,今年的玉米青贮却遭遇了“滑铁卢”。由于生猪价格持续低迷,不少养殖户缩减规模,甚至直接退出了市场,导致对玉米青贮的需求量骤减。 往年这个时候,早就有收购商开着大卡车,排着队到地头抢收玉米青贮了。可今年,别说收购商了,就连问价的都寥寥无几。不少农民看着地里堆积如山的玉米青贮,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去年一吨还能卖五百多,今年倒贴钱都没人要!”老王看着自家地里还没收割的玉米青贮,欲哭无泪。

其实,玉米青贮遭遇“卖难”,除了市场行情的影响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玉米青贮的运输半径有限。玉米青贮是一种鲜活的饲料,保鲜期短,需要及时加工和使用。如果运输距离过长,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容易变质腐烂,造成损失。有专家指出,玉米青贮的“经济半径”一般在200公里以内,超过这个距离,运输成本就会大幅增加,种植效益也会大打折扣。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养殖场规模较小,分布较为分散,很难消化大量的玉米青贮。

其次,玉米青贮的种植风险较大。与传统的籽粒玉米相比,玉米青贮的种植技术要求更高,对天气和土壤条件也更为敏感。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者病虫害,很容易造成减产甚至绝收,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此外,玉米青贮的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容易受到养殖业行情的影响。一旦生猪、肉牛等养殖产品价格下跌,养殖户就会减少饲料的投放量,从而导致玉米青贮价格下跌,农民的收益也会受到影响。

总而言之,玉米青贮虽然产量高、效益好,但也存在着市场风险大、运输半径小等问题。农民在选择种植时,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做好充分的调研和规划,切不可盲目跟风,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小麦“躺枪”:别让青贮,成为误解!
“好好的小麦,还没等熟就给割了,这不是糟蹋粮食吗?”最近,不少网友在网上看到小麦青贮的视频后,义愤填膺地指责农民“不务正业”。 事情的起因是,今年我国部分地区的小麦遭遇了“烂场雨”,导致小麦无法正常成熟收割。为了减少损失,一些农民将“泡水”的小麦青贮起来,用作饲料。

然而,这一做法却引发了部分网友的质疑和批评。在他们看来,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应该优先保障人的口粮安全,怎么能拿去做饲料呢?更有甚者,将矛头指向了整个青贮行业,认为青贮玉米、青贮小麦都是“浪费粮食”的行为,呼吁“禁止青贮”。
对此,农业专家表示,网友们的担忧可以理解,但这种“一刀切”的观点却有失偏颇。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粮食安全始终是我们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库存充足,完全有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其次,青贮作为一种成熟的饲料加工技术,在保障我国畜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玉米青贮为例,由于营养丰富、适口性好,已经成为牛羊等反刍动物的主要饲料来源之一。发展青贮玉米,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保障我国饲料安全。

至于小麦青贮,虽然近年来有所发展,但总体规模仍然较小,主要用于应对自然灾害或者特殊情况下的饲料短缺问题。事实上,今年小麦青贮的面积并不大,而且主要集中在受灾地区。对于那些小麦受灾严重、无法正常收割的农民来说,将小麦青贮起来,用作饲料,是无奈之举,也是减少损失的**选择。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青贮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地区盲目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导致青贮玉米与籽粒玉米争地、青贮饲料供大于求等现象。对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引导和监管,鼓励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合理选择种植品种和种植模式,避免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
总而言之,青贮技术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我们应该理性看待青贮行业的发展,既要保障粮食安全,也要促进畜牧业发展,让农民增收致富。别让“青贮”,成为一种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