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搞玉米,别人不如你!(一、种植户篇)
玉米的产量高低,80%的取决于种植户的科技素质。
科技素质的高低,决定了玉米效益的高低。
因为,所有的玉米品种,决定产量的80%来自技术。

为什么同样一个品种,"张三"说不好,"李四"却说很好呢?原因就是"张三的素质"<"李四的素质"。
为什么同样的施肥,同样的品种,"马五"减产500斤,"牛六"却增产200斤?里里外外,"牛六"一亩地比"马五"多收入七、八百元。 原因是"牛六的素质">"马五的素质"。
本文将直接说方法,讲措施,不再过多地解释"为什么",因为在《玉米10个为什么》系列文章中,对每一个观点或每一个技术措施,都有几个或十几个的证据验证了的。

1、要选择到"抗灾能力强"的真正好品种
算的上真正好品种的不到1%,这是杨大海先生说的。
韩俊强先生也说过:真正的优势品种,永远是稀缺的!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种植户,要面对的"卖种子的"99%的忽悠!——轻信他们,就是你的"减产隐患"。
请记住,真正的好品种就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提前预定的","供不应求的","高价位的","不用到处推销的",甚至是"提前交钱预定,却按比例减少供种数量"。
如果你遇到的是开大会、请吃饭、送礼物、甚至赊销给你,基本上都不是好品种。这些大多都是"美系红轴的子子孙孙"的品种,因为"鸡进鸡群"的惨烈竞争,他们才不得不这样做罢了。
什么样的品种,才算的上一个真正的好品种呢?
很简单,请记住3句话:①根系发达(因为可以抗旱省肥,又可以耐盐碱和耐高温热害)。②活秆成熟(因为可以轻松增产1/5,特别是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审定品种的叶片19~21片却比958早熟的是"涉嫌早衰")。③抗灾能力强(可以不怕灾年,别人越是减产,你家越是高产)。
选择到这样的品种需要你的智慧,而且这样的品种,你必须要选择2个或2个以上,实现如同"金童玉女"或者"精兵强将"的那样搭配,珠联璧合或强强联合,这样,可以比其中任何单一品种又增产20%左右。具体措施见第二部分内容。
2、同一块地,必须2个品种"白加红"或"红加粉"混种

实践证明,2个玉米品种的"白加红"或"红加粉"混种,可以借用"根系不同、株型不同、叶型不同、雄穗分枝不同、授粉期不同、抗性不同"等,而实现"抗性互补,优势互补",可以大大减轻病害、减轻虫害、减轻高温热害、减轻倒伏、减轻早衰,同时提升抗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能力,相对增产1/5左右,而且,越是减产的年份,越增产显著,有的种植户最高每亩增产700多斤。
①两个品种必须经过严格筛选,都必须具备"抗灾能力强,根系发达,活秆成熟"的特点,各自的优点和缺点都"各不相同"(利于互补,发挥最大的潜力),最好品种是分别属于2个不同的种业公司。一定注意,不是随便2个品种都可以任意混种的,必须经过提供种子的门市或公司认可的(因为"卖种子的"有义务免费技术指导和免费发放随种子的使用产品)。
②因为同一生态区的品种审定,对照品种都是相同的,所以生育期都基本相当。以黄淮海夏玉米国审为例:排除属于极少数的15~17叶的早熟品种之外,如果审定的品种全株19~21片叶,生育期要和对照品种(郑单958)晚熟0.5天~0.8天才是正常的。如果【审定公告】中提示该品种比对照品种早熟,那或是这个品种根系不发达,或是这个品种抗灾能力差而"导致的早衰"(全株叶片数量的计算,应包括植株最下两片小叶的所有叶片)。
③玉米品种的株高大多在2.5~3米之间,差距较大。但是,可以通过调整2个品种的混种比例而使之科学化。一般株高差距10厘米左右(约相当于半个雄穗差距)的两个品种,可以1:1混种;株高差距超过20厘米以上,建议按照高矮比例1:2或1:3或1:4进行混种。
3、"重视氮肥"的真正科学施肥,可以"少花钱,多打粮"
种植户的愚昧施肥,只会让"卖化肥的"高兴,但是,任何玉米品种"吃不饱"和"吃不好",都是要减产严重的。
玉米是一种高氮作物,必须足量的氮肥,才能高产高效。至于磷钾肥,就连美国也是间隔两三年才用一次呢(见下图)。
夏玉米,只需要"半袋尿素"就非常好了,因为可以借用前茬小麦肥料的养分留存而"一肥两用,两茬都高产"——可以用普通尿素追施,也可以用"控失尿素"或"包膜缓释尿素"而在播种时带肥。
春玉米,把你家原来用复合肥或复混肥的"肥料钱的一半",改用二铵氯化钾和尿素1:1:2即可,又省钱又高产!——如果,你保持原来同等的肥料钱,那么你们家一亩玉米"白捡"几百斤的产量。
为什么这样讲呢?
大家需要了解,可翻阅原来的文章:《玉米10个为什么之③:少施肥,更高效》,《玉米种子:毁于伪劣复合肥》,《"卖农资的"为啥被农户"瞧不起"?》等文章,或者在微信上,或在"什么最爱搜"搜索框输入"伪劣复合肥",你看一看,你就彻底明白了。

4、绝大部分区域,适当稀植最科学
除了黑龙江靠近俄罗斯附近的第三、四、五积温带的玉米区,因为积温不够,所以"早熟15天以上品种而必须密植";以及新疆部分"热量很高,风雨很少"的区域,可以"适当密植"之外(但是不是特别早熟的种植区,密植是需要大量的"高肥水投入",附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的录音),玉米主导产区的黄淮海区域夏玉米、东北区域的第一、二积温带的春玉米,只如果不是"特别赖的品种",都是适当稀植更加安全,更加高产。

比如,中国农科院马兴林博士的科研结果,相对耐密的"郑单958"也是3500株≈5000株的产量。
再如,河北成安县玉多收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对一各耐密型的多抗品种进行对比试验,亩密度3700株的单穗均重0.7斤,5000株的单穗均重0.48斤,降低26%的密度,提升了31%的单穗均重,降低密度=增产。
又如,籽粒可以"多六排"的稀植大棒型中国白轴品种【国审的“八强十号”】,在河北沧州黄骅、山东德州平原等盐碱地、旱薄地、纯旱地种植,亩密度3368株(一个平方面5株留苗),平均单穗重1斤左右,夏播一亩可以现金收入1500元左右。
还有,2020年河北审定、河南和山东引种备案的红轴大穗品种,亩密度4500株时单穗均重0.615斤(株距25厘米,折合亩产鲜棒2767斤),在亩密度3700株时单穗均重0.822斤(株距30厘米,折合亩产鲜棒3041斤),在亩密度3368株时单穗均重0.93斤(株距33厘米,折合亩产鲜棒3132斤)。
请记住,中国的气候环境不如美国,拿美国的玉米密度说事,是幼稚。
5、多喷一次药,"二控八防"增产几百斤
几乎所有的玉米,都面临着"提心吊胆80天"的倒伏威胁!——在抽雄前20天和抽雄后60天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谁也不知道"大风大雨,大树被刮倒"的事情,会在哪一天发生。
而且,任何一个品种的审定公告中,都有几个"高感病"或"感病"或"中抗"之类的缺陷(特别是审定时"成株叶片19~21片",但比郑单958早熟的品种"涉嫌早衰"),同时,还有灰飞虱、蚜虫、蓟马、瑞典秆蝇、红蜘蛛、玉米螟、棉铃虫、粘虫、草地贪夜蛾、甜菜夜蛾、旋心虫、桃蛀螟等多种害虫"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忽然发生",另外还有干旱、高温热害、盐碱、瘠薄、涝渍等不良胁迫,都会随时让你家的玉米"轻者减产几百斤,重者绝收"。
因此,在采取高质量种衣剂包衣的基础上,玉米生长期间"多喷一次药",几元钱或10几元钱的投入,就是几十倍,甚至100多倍的回报,超值!
一般在7叶展~10叶展期间,喷施2次"多个产品组合",起到"一喷八防,二控八防"的效果。据衡水十星翔鹏农业技术开发公司的经验,在7~8展叶时,喷施1袋控旺剂+1袋蓝色晶典微肥+1两尿素,此后(根据品种不同,间隔期不同),再喷一次1袋控旺剂(农药证号的胺鲜乙烯利或高含量乙烯利)+2种杀菌剂(苯醚甲环唑+80%乙蒜素或多菌灵或百菌清)+3种杀虫剂(噻虫嗪或吡虫啉+24%甲维虫螨腈+10%鼎攻菊脂类)+几种非激素类增产剂。
请注意,一定要避免使用芸苔素、赤霉素、吲哚乙酸、复硝酚钠之类的激素类产品,避免刺激玉米株高旺长而诱发倒伏或茎折。
6、适当晚收获,"白捡"几百斤产量
只要品种"不是太赖"——根系较好或特别发达,抗灾能力较好或者超级强,黄淮海的夏玉米一般在10月10日前后收获为**,千粒重最高,产量最高,效益最好(因为山东农业大学两位博士的科研结果,"活秆成熟"而晚收获几天,增产率19.8%)。
如果不是审定时标注叶片15~17叶片的品种,但审定公告却比郑单958早熟,那就"涉嫌早衰"了。
为了保持"活秆成熟","白捡"几百斤的产量,所以呢,选择2个"根系发达,抗灾能力强"品种,进行"白加红"或者"红加粉"混播混种(根据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的实践,混种效果>间作效果),适当稀植(除非你选择的品种"怎么长也长不成大棒子"或者容易早衰品种"不敢稀植"),多打一次药而"防患于未然",这样"多管齐下",你家的玉米永远不怕灾年,每一年都会强过地邻。
这就是你家种玉米的高素质。

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 公众号“十星玉米科技”原创文章
感谢成安县九抗农业科技公司、西华县大路种业公司、衡水十星翔鹏农技公司、河北保得收农业科技公司提供素材或实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