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种业基础研究跻身全球顶尖行列!一大批创新成果亮相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可心
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南侧,广袤的玉米田亮出了象征丰收的金黄。从这里走出的京科968、京科999、京科糯2000等,已成为国内外的明星品种。不仅是玉米,近日,一大批北京种业创新成果亮相第三十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涵盖农作物、畜禽、水产和林果花草等多个领域,亮出了北京全面打造“种业之都”的成绩单。

基础研究跻身全球顶尖行列
小小的一粒玉米种子,会长多高、产量多少、果实蕴含哪些营养元素……答案都藏在肉眼不可见的DNA中。
在北京种业振兴成果展上,众多前沿基础研究领域成果亮相。其中,来自中国农科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校的科研团队,先后克隆解析了一批玉米产量、抗病、耐旱等多个重要性状的关键基因,并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玉米DNA指纹库,为超过10万个玉米品种建立分子身份信息。
对种子基因的探究,引领着现代种业的发展。李家洋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水稻理想株型主效基因IPA1,被广泛应用在水稻高产品种的育种中;中国农业大学赖锦盛教授研发的基因编辑“两把剪刀”,可能颠覆农业生物遗传改良技术路径和选育效率,突破了国际上的技术垄断。
“这些创新成果,主要得益于近年来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攻关、种业企业扶优、种业创新基地提升、种业创新环境优化等工作的有序推进。”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种业管理处处长王以中说,北京种业创新资源雄厚,集聚了全国最多最强的种业研发机构和高端人才,拥有涉农科研院所12个,作物“双一流学科”占全国1/3,农业领域院士数48人,占全国近半,位居全国第一。
高端科技资源的集聚,造就了丰硕的种业创新成果。这些成果引领行业前沿,已跻身全球顶尖行列。
育种在京 制种用种在外

“经过多年探索,北京种业产业链呈现出‘育种在京,制种、用种在外’的显著特点。”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陶志强介绍,北京已成为全国种业科技创新中心、种业企业聚集中心和国际种业交易交流中心。在刚刚落幕的第三十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上,共发布重点种业研发成果10项,展示种业振兴成果331项,较上届增加1.5倍,11场线上直播吸引线上观看人数946万人次,实现现货交易和合作签约总金额8.7亿元。
发挥创新资源的集聚优势,本市已组织承担了10项国家育种联合攻关,聚焦10大优势种业开展种质创制和品种选育,已创制优异资源214份、优良自交系90个、培育新品种55个,每年展示评价新品种1000个、为全市农业推荐优良品种100个,提高了新品种应用率十个百分点。
目前,北京已聚集了一大批种业头部企业。据介绍,全市种业企业达到1918家,其中31个企业和机构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农作物和畜禽方面入选企业居全国首位。全年企业研发投入6.5亿元、研发投入比为10.4%。
2022年北京育种发明专利授权359件、居全国首位,通过国家审定品种147个、居全国第二位,植物新品种权授权255件、居全国第三位。
北京种业企业在京外的制种面积达到104.3万亩。北京优良品种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京牌的玉米、小麦、水稻品种分别占全国的18%、10%、5%,“京科968”成为全国玉米第三大主推品种,大白菜、西甜瓜品种分别占华北地区的52%、60%;京牌的肉种鸭、蛋种鸡、奶牛冻精占全国的80%、58%、35%,鲟鱼、宫廷金鱼种苗占全国的70%、50%。
创新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为了持续打造“种业之都”、全面推进种业振兴,北京市已出台《北京种业振兴实施方案》,统筹推进“4520行动”。据介绍,该行动将围绕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花草四大种业,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攻关、种业企业扶优、创新基地提升、创新环境优化五大行动,落实二十项重点任务。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北京市将组织联合攻关、提升种业育种创新实力,主动承担国家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市级优势物种联合攻关,对标产业发展需求、聚焦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研究建立长期稳定的市区两级种业投入机制,持续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力度,深入实施北京鸭、北京油鸡、宫廷金鱼、鲟鱼4大类16个品种的畜禽水产特色遗传资源保护政策,抓紧制定种质资源定期更新制度。
同时,强化支持保障、优化种业发展环境,深入推进平谷畜禽种业创新示范区、通州农作物种业创新示范区、延庆林果花草蜂药种业创新孵化基地建设,加强通州、平谷、顺义、昌平、延庆等区种业科研育种基地的统筹管理与保护使用,支持31家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继续深化开展知识产权专项保护行动维护公平公正的种业创新环境。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