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生产”】邢台市夏玉米水肥一体化单产提升技术方案
科学水肥管理是作物节水高产的基础和保障。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向根区土壤适时适量、集中高效供应水分和养分,及时有效满足高产水肥需求,是节水增粮增效的关键技术措施。为服务夏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促进节约高效用水和提高粮食产能,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适宜区域及技术效果
适宜有水源灌溉条件的夏玉米产区,包括太行山山前平原、黑龙港地区的夏玉米种植区。主要采用地表滴灌、浅埋滴灌或深埋渗灌、喷灌等方式精准灌水和施肥,播后滴水出苗确保苗全苗齐,全程按需分次均衡施用,确保水肥精准供应,支撑高密度群体,氮钾后移确保后期不脱肥。同时集成科学选种、化控防倒和病虫防控等配套措施。实现水肥效率和玉米产能双提升目标,与当地常规相比,支撑密度增加10%-30%,单产提高10%以上,水分生产力提高30%以上。
二、技术要点
因地制宜采用地面滴灌、浅埋滴灌、深埋渗灌、地埋可伸缩喷灌等方式,配套溶肥桶、注肥泵等设备实现水肥一体化。
1.品种选择及处理。选择紧凑耐密、抗病、抗逆、抗倒、适宜机械化生产的夏玉米品种。注意选用含有效杀菌剂、杀虫剂成分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
2.单粒精播合理密植。贴茬直播,宜采用等行距机械播种,行距一般60厘米;灭茬直播,可采用等行距或大小行机械播种,大小行播种时,大行距一般为70-80厘米,小行距一般为30-50厘米。如有条件建议给拖拉机装配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播种深度为3-5厘米。根据品种耐密性合理增加密度,一般紧凑型品种亩留苗密度5300~5500株,半紧凑型品种亩留苗密度5000~5300株。
3.水肥一体化管道铺设。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浅埋滴灌田,在上茬小麦播种时使用带有浅埋铺设滴灌带功能的播种机;小麦宜采用“四密一稀”条播,滴灌带铺设在4条窄行的中间,宽行预留播种玉米。滴灌带黏土或壤土埋深2-3厘米左右,沙壤土埋深4-5厘米。滴灌带间距60厘米,铺设长度一般50-80米,压差补偿式滴灌带可适当增加铺设长度,首尾流量偏差率小于10%。上茬无滴灌带的夏玉米田,前茬如有秸秆需先进行秸秆粉碎,再利用带铺滴灌带装置的免耕施肥播种机,进行夏玉米播种铺滴灌带作业。地埋渗灌水肥一体化管道则需在小麦播种前施工铺设。
4.灌溉施肥策略。夏玉米生长正值雨热同期,需依据土壤墒情和作物生长需求进行灌溉施肥,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玉米播种后0-2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小于65%时,滴灌出苗水15m3/亩左右;拔节期0-4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小于70%时灌水15-20m3/亩;大喇叭口至灌浆期0-4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小于75%时灌水20-25m3/亩。总养分施用量建议为氮(N)15-18公斤/亩,磷(P205)6-8公斤/亩,钾(K20)8-10公斤/亩,其中80%的氮肥及40%钾肥分3-4次在拔节至灌浆期随水追施。石灰性土壤或缺锌地块底施或水肥一体化追施一水硫酸锌2公斤/亩。
5.其他配套措施。一是杂草防除“封定结合”,即采用播后芽前封闭与苗后茎叶定向喷药相结合的方法防除杂草,且优先选择播后芽前封闭除草,减轻苗后除草压力。二是控旺防倒伏,玉米拔节期以前控制氮肥施用量,避免植株徒长;在玉米7~8片展开叶时科学喷施控旺剂,缩短节间,增强抗倒伏能力。三是适时晚收,待籽粒乳线基本消失、基部黑层出现后机械收获。
三、保障措施
(一)开展技术集成示范。在已建高标准农田、具备高效节水灌溉条件的区域,大力推广应用夏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将高效节水灌溉设备优势转化为实际的粮食产能优势。结合绿色高质高效节水增粮推进县、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等项目,集中连片开展夏玉米水肥一体化提单产创高产技术集成示范。
(二)集成区域技术模式。整合科教单位、企业等资源,参考不同区域夏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要点,开展技术应用调研和模式集成创新。围绕不同灌溉方式、灌水量、施肥量等进行对比,优化技术参数,配套品种、栽培等措施,集成属地化的夏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熟化形成技术规程,提高技术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将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玉米提单产创高产的主导技术,动员农技推广人员、科研院校专家、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深入示范区、深入田间、深入农户,通过现场咨询、组织观摩等形式及时开展技术指导,帮助农民解决生产问题。线上线下多种形式举办技术培训,讲解技术关键要点,提高农技人员和农民高效节水灌溉技能。
(来源:邢台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