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304万吨一次性储备玉米政策落地,广大农户却叫苦不迭
关于东北地区304万吨一次性储备的新闻,这几天几乎是霸屏的节奏,这项政策的落地,给市场释放的信号是非常有指导作用的,抛开对玉米价格的影响先不说,它给市场带来的信心还是比较重要的。但是我们一直忽略了一个群体,也是最重要的群体,就是广大的基层农户,他们在这项重大的决策面前到底能得到什么实惠呢? 调查结果显示,农户对这项决策没有太多的好感,为什么呢?通俗的讲:孩子都饿死了,来奶了。

从春节以来,东北地区经历了几十年不遇的暖春天气,气温快速回升,短短一周气温回升了十几度,往年冰天雪地的季节,今年早早的就开化了。这就给东北地区大批量的地趴粮带来巨大的存储压力,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了卖粮队伍,地趴粮的集中上市直接导致了东北港口和山东深加工的大幅度下滑。越落价越卖,越卖越落价,最后就是踩踏式卖粮,一部分确实存储能力有限,还有一部分就是恐慌,市场余粮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快速减少,除了保管较好的架子粮以外,地趴粮几乎售罄。

从数据上看一下,我们国家每年的玉米总产量大约2.6亿吨,东北地区产量约占40%,就是一亿吨左右,现在来看,市场余粮大约有2~3成,也就是2000万吨~3000万吨,也就是说,10个农户里面有七八个农户已经买完了。
不难看出,国家出台的这项304万吨的一次性储备政策,对大部分农户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手里没粮,行情跟你没有半毛钱关系,难怪很多农户抱怨政策出来的太晚。正月十五前后价格暴跌急需救市的时候,不温不火的出了一个黑龙江地区30万吨补库,结果在卖粮大潮中连个水花都没打起来;现在粮食都卖的差不多了,又火急火燎的出了个300万吨一次性储备,玉米价格马上坚挺了。

这可能跟后期的临储拍卖又间接的关系,扶风也是略知一二,但都是臆测,不便胡说。但基层的老百姓不懂啊,他们只看到粮价涨了但手里没粮了,只知道自己种地赔钱了,但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啊!辛辛苦苦土里刨食干一年,卖完粮食算账还赔钱,搁谁谁不憋屈?种粮不易,农户更不易,他们没有那么大的视野也没有那么多的途径去审视整个粮食市场,在粮食流通环节中又是最基层的一道,这也就决定了他们没有那么重的话语权,所以我们还是呼吁更多的真正能提高基层农户利益的政策出台。

我是扶风,一个年轻的老粮食贩子。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