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民的饭碗下手!东北现“假”玉米种子,国家工作组已进驻吉林

春播夏长,秋收冬藏。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这其中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从前,如果春播后无法量产收获,甚至绝收,多数人都会先考虑是不是天气等其他客观原因导致,殊不知,和天灾比起来,人祸才更为可怕,也更为令人愤怒!

日前,有媒体刊发报道,详细讲述了目前市面上有关假种子套包,盗取的情况。一时间,关于粮食安全,粮食产量等问题,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与讨论。

据悉,东北是我国的玉米主产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在内的区域,几乎占据了我国四成以上的玉米种植面积。

种植面积如此之大,种子需求自然也极大。因为目前市面上的玉米基本都是杂交品种,不能留种。所以,种子品种,品质,对于玉米种植户而言,至关重要。

然而当记者调查走访当地最大的种子市场后,发现假种子情况十分猖獗。

对于玉米种子而言,在市场流通前必须得经历几个步骤。育种,选种,审定,制种,收获,包衣,包装,缺一不可。

但完整走完这个流程,通常需要至少7年时间。如果想培育更优质,产量更高的种子,花费时间无疑更久。

如此漫长的周期,对于急着赚钱的“无良厂家”,“不法商家”而言,自然等不及。于是,套包,盗取,未审先推的各种“假种子”,便粉墨登场了!

记者走访发现,很多销售的种子包装上,并没有合法合规的审定字号。只有含糊的一句,符合最新审定标准。

对此,批发销售人员的解释是。确实还没审定,但因为表现太好所以先推广!同时通常还会宣称这是某公司优秀品种的升级版,是一个系列!卖的特别好,还便宜!

很多不懂的种植商或者农户,经不住诱惑就会将这种“假种子”买回去。殊不知,这个种子和有审定字号的种子,不论是公司还是名称,皆没有一点关系。而这,便是套包。

除此之外,还有厂家将好种子劣种子掺杂在一起售卖,提前套包。或者将其他厂家,供应商的劣种子,以自己获取审定字号的品种售卖。以此获取更大利润空间,是典型的挂羊头卖狗肉。

与此同时,还有人通过盗取培育的“亲本种子”。然后自己生产,包装,将旁人的成果据为己有。而这种行为,不光道德上不被认可,自己生产的种子质量更是堪忧。

目前,对于诸如此类的“假种子”猖獗之势。农业农村部已经安排了调查组前往当地,全面排摸,实地核实查处,严厉打击。

观点说:

卖假种子,这绝不能仅单纯将其定性为一种销售行为。

要知道,种子买回去是要下地播种的。对于玉米来说,原始品种好,扛病虫害,那所有同质化品种也会好。但凡原始品种某一个方面出问题,危害可想而知。

轻者涉及到的是农户的收入,损失。重者,影响的就是整个粮食产业的安全,稳定。再严重些,或许整个粮食供应链都会出问题。

农民辛辛苦苦一年,到头来白忙一场,卖假种子的厂家良心何安?一味将问题推到天气,湿度,温度上,就能拜托道德谴责吗?

而种子官司的难打,耗时长,或许就是这些无良商家的依仗。因为很难取证,所以一旦播种下去,再有问题便非常难追责。

这不论是对农民,还是相关执法单位,无疑都是巨大的麻烦和挑战。

所以,在全面排查问题,打击问题种子外。更重要的是得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审定机制管理,切实保障农业种子安全,维护农户权益。这些,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