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个月黑海玉米成为“超级替补”进入中国,市场底线看这里
根据最新公布的海关统计数据,2018年12月中国玉米进口量如期超过40万吨,环比大增,也为12月全国玉米价格下跌提供佐证。全年来看,2018年中国玉米进口量并未因中美贸易战而减少(主要减少的是基本来自美国的高粱和DDGS),相反黑海地区玉米成为“替补”。虽然,眼下下游企业更关注非洲猪瘟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我们也需要做好2019年进口谷物可能带来巨大冲击的心理准备。

2018年12月黑海玉米成为“超级替补”进入中国市场
正如此前业内传闻,12月山东地区密集到货黑海地区玉米,根据海关数据显示,12月我国共计进口玉米49.7万吨,较上月环比增加321%,全年玉米进口量达到360.25万吨,同比增长27.5%。分国别来看,乌克兰玉米达到43.3万吨,占比87.1%,排名第二的国家不是俄罗斯,而是老挝;俄罗斯玉米进口量超过1万吨。简单来说,去年11月到12月到货的黑海玉米采购主要缘于四季度中国进口玉米再分配后的采购,而当时中美贸易未现转机情况下,市场显然会倾向于购买别国玉米。

中国“花式”采购美国农产品,玉米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焦点
自去年12月初中美两国首脑会谈一下,中国已采购约500万吨美国大豆,且有关询盘美国玉米、高粱的传闻不绝于耳,去年年底更是放开是美国稻米的进口。本周,分析机构UkrAgroConsult公司称,中国可能已经购进200到300万吨美国硬红冬小麦。那么,接下来美国玉米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焦点呢?抑或是其他品种,我们需要密切关注1月30日-31日刘鹤副总理访美谈判的进一步进展。
海外进口谷物保持顺价,未来或许成为“底线”
根据JCI跟踪统计,1月份以来,来自黑海和美国的谷物进口完税成本多集中在1750-1800元/吨之间,与南方现货价差达到200-250元/吨不等。特别是玉米,一旦2019年进口玉米配额下达,第一批采购即将展开(其实,去年年底或许已经形成买货意向),只是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谈判又是否会影响到新年进口配额的使用呢?

总之,对于年后的玉米市场而言,除了非洲猪瘟确定性的影响以外,谷物进口的不确定性也需要考虑在内,或许这一轮进口冲击没有此前预想得严重,或许短期会给市场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我们先等待1月底谈判的进一步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