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初季节,玉米地里一些早熟的玉米,颗粒基本饱满
夏初季节,玉米地里一些早熟的玉米,颗粒基本饱满,但还很嫩不到收获的时候,却可以提前采摘食用,把它做成嫩玉米粥,那自然、青嫩的味道,很是爽口,令人回味无穷,是一道美味食品。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当“青黄不接”(地里的粮食作物还没有成熟收获,而家里已经没有了粮食)的时节,嫩玉米可是我们农村人救急救命的东西,而现在它却成为城乡人们时令的美味。嫩玉米棒可以煮着吃、烤着吃,香甜可口;嫩玉米做成嫩玉米粥,吃起来有股青嫩特别的味道,有些人不喜欢这种味道,而我对它却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我怀念过去的嫩玉米粥,因为它曾经陪伴我走过童年、少年,在过去艰苦的岁月,它是我们糊**命的重要食物。无论是嫩玉米之嫩玉米粥,还是老玉米之老玉米粥,都属于玉米的故事,都是我青少年时代难以忘怀的故事。
我的家乡地处桂西的石山地区,这里缺水又少土,玉米是主要的农作物。于是玉米是我们的主食,玉米养育着我长大,玉米粥一直默默地伴我度过那个艰苦的年代。期间偶尔也有大米白饭给我带来些许欢喜兴奋,那也只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每年夏初“青黄不接”的时候,红薯、三角麦、木薯等杂粮和嫩玉米可以解我们缺粮的燃眉之急,其余一年到头大部分的日子都离不开玉米粥。 记得当年,长辈和父母经常这样激励我们,“好好读书,将来出去外面工作,天天有白面、大米饭吃”,于是,要把玉米粥换成白面和大米饭吃,竟然成为我的少年人生的第一个理想追求,激发着我去刻苦读书。
理想不等于现实,吃玉米粥还是那个时候爱不起却又恨不得的选择,只有默默接受,并尽可能把玉米粥煮得好吃一点。
玉米粥做得好不好吃,第一步是玉米粉磨得够不够细腻。磨玉米是一天当中必干的重活,有用小石磨磨的,或站着或坐着两个人你推我拉,其中一个人还得负责转一圈放几颗玉米,一次不能放多,否则出粗米得返工重来。也有用大石磨磨的,一般是两个人用杠杆推着大石磨转圈走,边走边放玉米粒,也不能多放,磨完一次玉米可能要走好多公里的路程呢,人也转昏了头。
玉米粥要做得好吃,第二步是在煮玉米粥的过程中。这是一项技术活,玉米粉不能放冷水里直接煮,这样玉米粉会沉淀被烧焦,煮出来的玉米粥也不好吃。需要等锅里的水烧开以后,才能边烧火边放玉米粉边搅拌。要求:一方面,火不能停又不能太大,停火放玉米粉跟直接放玉米粉到冷水的效果差不多,而火太大则容易烧伤烫伤操作者;另一方面,放玉米粉要适量,要与搅拌的节奏配合好,否则容易使玉米粉结成一颗颗玉米粒大的鸡头粉,煮不熟透,吃起来口感也很差。于是,煮玉米粥过程的画面就出现了:杂草柴火在锅底烧,烟火沿着锅边往上串,锅里蒸腾着热水汽,左手撮着一小把玉米粉一点一点从指尖漏下,右手握着一杆用自然分叉的树枝制作的搅拌器,不停地在锅里匀速画圈搅动。操作的人偶尔被沸腾的米粥飞溅烫着,被火苗燎到,被浓烟熏着,急停顿擦一下揉一下又得继续干,根本不敢停下来,不然这一锅玉米粥就报废了……煮出一锅符合标准的玉米粥,真的不容易。
就是这样的玉米粥,一直陪伴着我度过童年和少年,后来,上了高中、去读大学,能够吃玉米粥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想当年,为了不再继续吃玉米粥,少年的自己发奋读书,终于走出大山来,吃上了白面和大米饭。现如今,每到夏初季节,总想弄些玉米粥,特别是嫩玉米粥,把它当成美味美味佳肴来品尝。当年是生产一粒玉米要流九滴汗的,而做成一碗玉米粥又得出一身汗。如今是玉米杂粮往破壁机一放,插电开机就等吃。时代的变化真让我们想不到啊。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没有比较也就没有正确的判断和正确的选择。我们既不能忘记过去更好地走向未来,也不能以落后的过去作为标准来评判现实的发展。我们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也要与时俱进、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美好的生活,奔向美好的未来。#玉米的灵魂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