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花乡的“90后”创业故事

庆会军为培育的玫瑰花摘去变形的花瓣。新华社记者多蕾摄

新华社兰州11月10日电(记者任延昕 多蕾)两年前,24岁的庆会军大学毕业决定返乡创业当农民。对此,他的父母并不支持:好不容易“跳出农门”,为啥要回来?

庆会军的家乡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上湾镇杨家寺村,是个距离县城还有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小村庄。村民世代都是庄稼人,靠种植马铃薯、玉米等农作物为生,劳作辛苦、收入微薄。

2013年,他考上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园林专业。录取消息一到,父母奔走相告。山坳坳走出了大学生,全家人都深感来之不易。

出山、出省、出人头地,在父母看来,庆会军会沿着这条改变命运的道路一直走下去。没想到,毕业后,他却打包行囊回到了四年前出发的地方。

“我对土地有感情,对农学有兴趣,不舍得放弃。”他说,同龄人大多选择去城市就业,农村的土地和资源被大量闲置,潜力很大。“我要证明农村也可以大有作为。”

返乡第一年,他承包了十几亩地种起大棚蔬菜,却受困于种植规模有限,收益不佳。正在这时,当地政府的一项扶贫项目为他带来了新契机。

2018年,渭源县开始发展花卉产业,种植玫瑰、满天星、洋牡丹、太阳花等各类花卉,仅上湾镇就建成花卉扶贫产业园100多亩。

上湾镇党委书记张会平介绍,这里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花卉种植,加之引洮工程提供的高质量水源,保障了大规模优质花卉产业发展需求。

很快,村里成立合作社吸纳110户贫困户一起种植花卉,大伙干劲十足。“种花,这不是我的专业吗!”庆会军果断加入,成了为合作社提供种植技术指导的大忙人。每天一大早,他就要去花卉大棚“报到”,开启喷灌设备、检查保温系统、查看花朵长势……

“96个大棚我每天都要转到,很忙也很充实。”他笑道。

花卉种植大棚内,喷灌设施正在为玫瑰花浇水。新华社记者多蕾摄

在一次检查中,他及时发现玫瑰叶片上隐藏的红蜘蛛。“玫瑰又叫‘药罐子’,病虫害很多,总让人措手不及。”凭借专业知识,他精准用药,为合作社挽回了损失。

为提高花朵产量和品相,他手把手给村里从未种过花的农户教授压枝等种植技术。如今,合作社培育的玫瑰叶厚茎直、花苞紧实,订单供不应求,每天就有1200朵玫瑰发往兰州、银川等地。

据了解,渭源县目前花卉种植面积已达1000多亩,发展花卉生产企业、合作社8家,带动6000多名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昔日贫困村变身鲜花乡,像庆会军这样的专业技术人员也成了“红人”。张会平说,西部地区缺人才,农村更是需要有知识、懂技术的年轻人。

看着儿子成了村里的“红人”,父母不再提让他返城找工作的事了。“虽然每月5000元的收入不及在外打工挣得多,但我干自己喜欢的事,很自豪!”庆会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