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淞区李家祠堂这棵“栗树”越长越繁茂

古时地名,或以山水命名,或以地形地物命名,或以人物方位命名,或以行政治所命名……一个地名,一个故事。上千年历史的建宁古城,一些老地名往往记载了沧海桑田变迁的历史记忆,承载了生活在这里万千子民的乡愁。

我们总是想起它,点点甜蜜,淡淡忧伤。这片热土有百年麻石老街,有青砖黛瓦、有石板孔桥,还有满山的栗树……他们都有一个或几个地名。地名里有些故事,蕴藏在渐逝的记忆里,留存在城市发展的屐痕中,这片红色热土老地名背后到底蕴含着多少故事?

今天我们来探寻位于栗树山李家祠堂的故事,李家祠堂得名于何时,至今难以稽考。说到李家祠堂,还得从株洲这个昔日的江边小镇和栗树说起。

现栗树山小学

江边小镇兴起

株洲是湘东的门户,最早应是一个村落。在东汉建安19年((公元214年)),两个男人的交战,使这个叫“槠洲”的小村落,迎来了自己历史性的转变。这一年,孙权与刘备几番交手,最终达成了划湘江而治的和约。现在的河西当年属刘备,河东则归孙权。孙权在此设建宁县,意喻“建安宁边境”之意,故名“建宁”。建宁县县治设在槠洲。这个槠洲,也就在现在的芦淞区解放路、南湖塘一带。至今,这一带还保留有建宁街、建宁港、建宁巷、港口街等名称。

宋朝的时候,依托湘赣驿道的繁忙,江边小镇呈现一派商船云集、车水马龙的兴旺景象,“槠洲市(集镇)”一时声誉鹊起。明朝时期大量江西移民来到建宁港,在湘江边修筑建宁码头,周边开店设铺,形成了东起大胜岭、西至湘江岸边的商贸街。

清光绪30年(1904),江边小镇株萍铁路通车,在今建设南路与星通路交汇处建株洲火车站(后称南站),推动了这一带的经济发展,这片被称为乡下的地方开始热闹起来。株冶萍转运局码头的搬运工最多时达到2000多人。他们要住宿,要吃饭,要其它消费。于是,这原本就是栗树山一片有很多栗树的平地,盖起了木板房,开起了店铺,并逐渐发展成街市。客栈、饭铺、油盐店、百货店、肉店、菜店、茶馆,还有烟馆和妓院,栗树山周边就这样形成和发展起来,株洲成了湘潭商贸重镇。

株洲镇第一个火车站

境内因栗树而得名

据地名录记载,栗树山说是山,其实也不过是一个小山坡,栗树山周边属李姓地产,起于芦淞路,止于建宁街,不足百米,长98.6米,宽8米,命名为“街”,充其量大小也就与巷子差不多。1955年以“境内有栗树山”命名。就像樟树坪,是因为有樟树才叫这个名字,同理,栗树山是有很多栗树才得名。这条街虽然不足百米,在当时还是非常繁华。芦淞区的日杂店在这里,很多老南区的居民都到这里来购买东西,巷子不大,但人头攒动,很是热闹。这个区域最出名的还是香火生意,焚香、烧纸、礼佛的东西到处可以买得到。虽然这条街现在已经消失了,但这一传统还是延续下来,现在这个区域依然是“香火鼎盛”。

祠堂最早叫家庙

当年,在这个古老的江边小镇,李家祠堂、殷家祠堂与南湖塘的易家祠堂是株洲镇较大的祠堂。李家祠堂建在栗树山,最为富丽堂皇,且分祠子祠众多,这些祠堂年代久远却庄严巍峨,门前大柱上刻有家庙楹联,为一族之古训,虽沉默不语,却以一种无可言喻的姿态教导着族人,也庇护着子孙后代的福祉。

旧时,在多数的地方,每一个宗族姓氏的背后都有一座祠堂,祠堂最早叫家庙,不仅是祖宗牌位的安放之地,也是地方议事、集会、修谱、演戏、休闲、娱乐、惩恶扬善打官司的场所。随着大量江西移民到来,李姓为小镇第一大姓,于是就集资兴在栗树山建李家祠堂。《鲁班经》说:“凡造祠宇为家庙,前三门,次东西走廊,又次大明楼、茶亭、寝宫……”据老一辈李氏族人讲述,李家祠堂的祠堂正是按这种格局建成的,中轴对称布局,总祠有三进、五进者,分祠至少两进,鲁班所述的大门、仪门、走马廊、大明楼、茶亭、寝宫、露台、天井等一应俱全,雕梁画栋,巍峨壮观,显得庄重肃穆,又呈文彩风流。

穿越历史长廊

随着岁月变迁,李家祠堂在人们的视野中渐渐消失。而今,在老一辈株洲人记忆中,却依然还有一座主体风貌保存完好的李家祠堂,李家祠堂始大约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约1500平方米。走进它,就如同穿越了一段历史长廊,关于它古老的宗族故事也随之依稀展开。

这个古老的江边小镇,李家祠堂背靠栗树山西头,祠堂有二三十亩面积,围墙相倚。围墙外南头是“宾家井”古井,这口井成为栗树街居民饮用水的水源。祠堂的正面对着铁路线,西头是洋屋岭。

当推开李家祠堂沉重的木门时,嘎嘎吱吱的声响立即带来一股浓郁的庄重气息,古朴的木板,粗壮的立柱,两棵百年女贞树如同卫士一般,立于天井之中。天井则是那时特有的建筑风格,既有采光排水的功能,又体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的祥瑞气氛。前后三进,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中厅,是李氏议事的场所。后厅用来祭祀,安放祖先神位。两旁的厢房多数已上了锁,锈迹斑斑的。其中的几间门头上还写着“伙房”“仓库”等字样,透过窗棂也只能看到厢房内堆积的杂物,在一束阳光的照射下,散发着微细的尘末。抬头仰望,屋侧檐角多有浮雕刻画,只是早已模糊不清彩色板面。依稀残存画着山水人物和花鸟,精细生动,只是岁月斑驳,没有人知道上面具体都画了什么图案。祠堂左边有五栋平房,房子周围草木果树青翠欲滴。从祠堂左则引申一长廊,碧瓦丹柱,雕梁画栋,飞檐翘谷,镂花窗户,古色古香,供族人休憩。而建筑所用木材全部运自江西婺源的江木,结实耐腐。祠堂右边有一口古井,东面为一藕塘,每到夏天莲擎池畔,蛙声聒耳。池塘围墙有一排栗树,知了的鸣唱给夏日平添了几分可畏。

“栗树”得以传承

随着宗族功能的日渐淡化,李家祠堂也渐渐改作它用。历经多次变迁,李家祠堂分别以李家祠小区、栗树山小学传承下来。

民国37年(1948),易锡麒在栗树街李家祠堂创办私立正德初级小学,解放初期改为街学。后由政府接收改为株洲市第七完全小学,也就是今天的栗树山小学。现在,一出学校大门,左边是大地等商场,右边就是人民路步行街,在纷繁的闹市之中,这所学校的幽静尤为难得。

学校就建在山脚。学校操场因为地形的关系,被分为上下两个草坪,两个草坪在“文革”中被填平,成为一块平整的操场,学校里的几棵老栗树又大又高,填操场时被埋掉好大一截。学校里原来只有几栋木房子,其中有一间教室是利用李家祠堂原有的墙壁建起来的。而现在,栗树街让人不能遗忘的主要原因,是有所久负盛名的小学——栗树山小学。

在时光流淌中,城市日新月异。伴随着呼啸而去的高速列车,人们对这座城市昔日历史的记忆也变得日益模糊。关于李家祠堂的往昔故事,似乎已经藏进了历史岁月,它却记录着一个城市成长的模样,是生活在这里万千子民永远不能忘怀的乡愁。诚然,栗树山小学会让这棵“栗树”越长越繁茂。

通讯员/宁翔

编辑/黄盼

投稿邮箱:610255300@qq.com

新闻热线:18173385049(李记者)、15343331570(唐记者)

声明:分享要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株洲发布”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