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的土壤耕作,2大招教你如何操作,有助于收获优质高产的粟米
粟播种前的土壤耕作包括灭茬、耕地、耙地、镇压等一系列的耕作措施。而土壤耕作的基本任务是保证土壤肥力提高,改善土壤理化性,使其最大限度积累适当的水分,消灭杂草及病虫害,并使土壤平整,保证播种顺利,出苗良好。只有真正做好土壤耕作,针对不同地质因地制宜进行,才能有助于收获优质高产的粟米。接着本文将从2大招(不同地质土壤耕作方式与不同季节土壤耕作技术)来与大家共同分享粟在种植时如何进行土壤耕作:
- 一、不同地质土壤耕作方式:
①干旱地区土壤耕作方式
②半干旱地区土壤耕作方式
③平原地区土壤精细化耕作方式
④江南湿润地区土壤耕作方式
- 二、不同季节土壤耕作技术:
①休闲期耕作
②播前耕作

不同地质土壤耕作方式
由于我国种粟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别很大,有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平原地区及江南湿润地区等,在土壤耕作上就有不同的要求和方法。土壤耕作与耕作制度、耕作农具的发展过程和耕作技术水平等有关,从而形成不同的耕作方式。
- 干旱地区土壤耕作方式
在甘肃平川地区,全年基本是干燥少雨,农业生产完全依靠灌溉。在这种干旱的田地上,保墒是土壤耕作的重要任务。气候干燥,地里有机质不易保存,施用有机肥料又少,致使土壤容易板结。在耕作上就是要求消除板结,疏松土壤。当地施行一年一作制,小麦所占比重较大,粟常作为小麦后茬。麦收后处于闲置期,再到次年春天进行种粟。
★整地方式:
因而在粟播种之前会有较长的整地时间,那么整地方式分为以下三种:
(1)在麦茬清理以后,先浇“伏水”,泡透土层,然后分层耕耖晒垡。耕后配合耕耙进行保墒,以备来年春播。此法晒垡时间长,但因浇水过早,对保墒不利,适用于水源充足、保水能力较强的土壤。
(2)在夏、秋茬收获后进行浇水,再耕地晒垡,到白露节期间浇水,当地称为“秋煞”。这种办法虽然比第一种晒垡时间短,但土壤墒情却较好。
(3)在夏、秋茬收获后经过灌水,然后耕地晒垡,到冬季再灌水。经冬灌后,借冬季的冻融交替,有利于疏松土壤和保墒,但来春地温低,对春播的时间稍有影响。

★整地注意事项:
根据当地生产条件,在整地方面应注意四个事项:
(1)耕地要深浅结合;
(2)耕地应由浅到深,然后再浅,分层耕地,把整个耕作层耕透,以利熟化土壤、防止板结;
(3)耕后应及时耙耱保墒;
(4)耕作必须与灌溉相结合,因为灌溉以后,土壤极易干硬,应当再耕并及时耙耱保墒。
如果遇到土地面积广,那么耕作会较为粗放。过去因机械水平低,种粟在冬季很少进行冬耕,多于次春四月用“耩子”春耕一次,深度约3-4寸,耕后耙平,待时播种。近年推行秋耕保墒,要求在前茬作物收获后立即灭茬,随后翻耕。
农民有“你有粮食囤,我有秋煞地”的说法。据试验调查,秋耕的地比不秋耕的地增产10%-30%。目前在基本农田已改用拖拉机深翻,深度达25厘米以上,不再采用“耩子”耙地的方式。在当地施行冬季耙耱也很重要,不仅可使土壤结构良好,还可以加大土壤中的空气对流。另外,由于冬、春冻融交替,土壤中的水分就会集聚较多,有利保墒。

- 半干旱地区土壤耕作方式
当地雨量偏多,冬季封冻时间长,那么该地区属于半干旱区,土壤保墒条件肯定会比干旱地区优越。近年由于机耕平翻的发展,又形成翻、扣相结合的耕作制度。在一年一作的轮作周期中,小麦是进行平翻施基肥播,大豆是翻耕作垅扣种。
粟常作为大豆、玉米、高粱的后茬,施行耧种。耧种是在前茬不翻的原垅留茬地上,直接播种。一般情况是冬前用犁或禳耙冲沟破茬,原垅不耕,次春即进行播种。在所冲的垅中条施基肥,当地叫做施“口粪”。
粟在半干旱地区很少施行平作,一般耕作比较简单,前作收获后进行一次挑茬,也有些地区原茬不动,春季用犁或禳耙开沟播种。这种耕作方法是适应当地的耕作条件和自然特点的。垅作在冰封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有利保墒,并适合秋季排涝。春季能提高地温,有利幼苗生长,还能减轻土壤的侵蚀。目前由于机械耕作的发展,在原有扣、耧结合的垄作基础上,种粟大都改用冬耕的方法,播种时再起垄。耕地工具已多采用以拖拉机牵引的新式耕地工具,播种开沟工具,也多采用新式禳耙。平作也有发展,平作地块秋季全部翻耕,整地方法也有改进。

- 平原地区土壤精细化耕作方式
属于平原地区种粟则比较精细。春播粟一般在冬季前进行耕地一次,耕后耙平保墒,解冻以后再行春耙。播种之前要进行春耕,结合掩入基肥,大部分施行平播。平源地区夏播的数量很大,其前茬多为大麦、小麦、油菜等。较粗放的方法是在麦收后,结合灭茬,把地耙好,土壤有墒就抢种。
耕作比较精细的地区,多先耕翻,后耙平再播种。水浇地多先灌水后,再翻耕播种。若耕后再浇则因土壤疏松,耗水量过大,且土壤水分过多,会延迟播种时日。用旋耕机整地对种夏粟最为适宜,将灭茬、整地、播种、镇压这一系统措施一次完成,不但播种质量好,而且能争取早播,有利产量的提高。

- 江南湿润地区土壤耕作方式
江南多种秋粟,是作为水稻或大豆的后茬。浙江一带在前茬收获后,旱地则多先翻耕后再耙平播种,而水稻茬则是翻耕后做成高畦播种。当地需重视翻耕工作,一方面是由于当地气温高,粟的播种期可稍晚,整地时间较为从容,不像华北地区种夏粟,要争时抢种;再是当时正是杂草繁茂时节,进行翻耕,有利消灭杂草。
农民在种粟的过程中,需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找出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耕地方法,以便在今后发展机耕时,发扬传统整地方法的优点再加以改进应用。在发展机械化过程中,整地是其中的重要一项,故应充分发挥现有机具,因地制宜,才能提高整地质量,发挥新式机械的作用。

不同季节土壤耕作技术
按耕作时间及性质,可分为休闲期耕作和播前耕作两大类。休闲期耕作是在耕地后有较长时间的休闲,例如华北地区的冬耕,西北地区的伏耕、秋耕等。这种耕作,正因为耕后休闲时间长,一般适于较深的耕作。播前耕作是指粟播种前不久的土壤耕作,如春粟的春耕和夏粟的夏耕以及南方种粟前耕地等,是以有利播种为目的的耕作。
- 休闲期耕作
休闲期耕作通常在前作物收获后的冬(秋) 季耕作进行。春粟田多在冬前耕地,华北地区多称“冬耕”,西北和东北地区因耕地时间较早,称为“秋耕”。冬(秋)耕作用很大,能够提高土壤肥沃程度,保持水分,改善理化状况,消灭杂草和害虫。有一句农民谚语说得好“种田不忘冬耕地,织布不忘夜纺花”,另外还有人说“早耕是金,晚耕是银,春耕是糠”等等说法,所以做好冬耕对粟增产的作用很大。
根据对比试验,冬耕比不冬耕平均增产达41.76%,最高达到133.3%,增产很显著。陕西延安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秋耕者每亩产量为209.1斤,只春耕者则为158斤,不秋耕又不春耕硬茬播种者为150斤。以秋耕增产最多,达49.3%,春耕只增产5.33%。
在进行冬耕之前,要先耙地。因前茬经雨水淋洗,人、畜、机械踏压,收获后地面经风吹日晒,表层形成板结。耕前先耙,可以破除土壤板结,使表土疏松,为翻耕创造条件,防止耕起坷垃。若翻入土中,会形成土壤空隙大,不利保墒。另外,耕前耙地还可以把前作物的残茬耙掉,把垄沟畦埂耙平,保证耕地质量。
耙地工具可因地制宜采用圆盘耙或钉齿耙,根茬大的则用圆盘耙为好。冬季深耕的作用,因为粟有密茂深长的须根系,适度深耕,对根系发育有利。同时,粟适合空隙度大小合宜的土壤,经过深耕可以加厚耕作层,土质疏松,增强通透性,特别是对粘重土壤,深耕更为重要。

- 播前耕作
春粟的播前耕作即为春耕,它是春粟播种前的一项耕作措施。春耕的目的:整平土地,铲除杂草,施入基肥,保墒防旱等。对未冬耕过的田地,早春耕也有一定作用,但在干旱地区,如已进行过冬耕又已结合冬耕施过基肥,则可以不必再行春耕,这样对保墒有利。
在旱区提倡冬耕施肥,来年可不春耕,防止春风多,气候干旱时翻动土壤,容易损失水分。据了解,施行冬耕后不再春耕比施行春耕者,土壤含水率高1-4 %。甘肃的旱区也是表现秋耕后不春耕者墒情较好。测定结果显示,秋耕再春耕比秋耕不春耕在0-80厘米土层内的土壤含水率减少2.17%。春耕地0-20厘米土层内的土壤含水率比秋耕地平均降低12.27%。
但田地中春季杂草滋生,又有很多地区必须在春季施基肥,这时春耕还是必要的。为了保墒,旱区春耕宜早,粟生长良好,根重会增加,幼苗也会生长壮实。

总结:想要提高粟米的整体产量,土壤耕作很重要。在种植粟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土壤耕作方法,同时还要根据粟米的要求来决定如何进行耕作。只有在种植前掌握其土壤耕作方法与技巧,因地制宜,才能有助于收获高产优质的粟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