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报纸头条|山东首创盐碱地“双深双晚”玉米种植,试验田每亩

695.74公斤! 历经5个多小时的实打、测量、称重、测水分、数据计算……

10月14日下午1点多,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高瑞杰公布了无棣县盐碱地玉米高产攻关试验田实打测产数据。“试验田三个样点平均产量695.74公斤,对照标准田是454.14公斤,每亩增产241.6公斤。”实打数据的公布,让向盐碱地要高产,在无棣全县探索出一条玉米适合盐碱地生长的路子,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测量实打面积。

玉米实打695.74公斤 种植户们说“头一次”

10月14日,秋风渐凉,无棣县小泊头镇2000亩盐碱地玉米高产攻关试验田,已经是果穗饱满,叶子泛黄。从今年6月25日种子下地,7月2日下雨出苗,这些玉米已经生长111天,到了收获的时节。

收割玉米机械进场。

作为盐碱地玉米高产攻关试验项目,无棣县农业农村局特别邀请了省里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专家们进行收获前的实打测产。为保证数据的严谨性科学性,测产专家们从2000亩的攻关试验田中选取三个样点实打,同时打一个标准田样点,进行数据比较分析。

测产人员选取样本。

第一个试验田选样点选在了硕丰家庭农场,农场主李希银流转过来的600多亩盐碱地,今年在盐碱地玉米高产攻关小组专家的指导下,全部成了试验田,进行盐碱地玉米高产攻关试验。

“之前经济效益如何?”当记者问这个问题时,李希亮不自觉的苦笑起来,“那还谈啥经济效益,盐碱地之前只赔不赚。”他表示,500块地租,之前没做试验田,传统标准田方法种植,玉米能收获500斤左右,小麦600斤左右,一年两季下来还赔上了人工费和机械费。“两季小麦加玉米,1300斤才能兜底不赔本,产量还差200多斤的缺口。” 对于这200多斤的缺口,李希亮希望今年试验田上能实现产量的突破。

滨州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宋元瑞比较试验田和标准田玉米长势。

早晨8点时,秋雨渐停,随着玉米收割机轰鸣声中下地作业,实打工作正式开始。测产人员随后进地进行面积测量、样本采集、数据记录等工作。对于试验田产量如何,盐碱地玉米高产攻关试验田组长、滨州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宋元瑞有着充足的信心。

在相邻地块的试验田和标准田对照处,宋元瑞告诉记者,目前单单从玉米长势上目测,就能看出试验田与标准田的很多不同。

“试验田中的玉米果穗发育的饱满,个头大,出苗率高,植株整个生长形状好,个头高,叶片的颜色深。”宋元瑞随手掰开两个田里的玉米,数了起来,试验田里的玉米粒都是20行左右,标准田的在16行左右。

下午一点多,忙碌五个小时后,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高瑞杰公布了无棣县盐碱地玉米高产攻关试验田实打测产数据,“695.74公斤”。种植户们都说盐碱地上打出这么高产量,还是头一次。

盐碱地上首创“双深双晚” 山东首创

为何实现了高产,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高瑞杰总结道,在关键技术上,一是采取了抗盐碱品种,第二个是改良了盐碱地的肥料,同时还采取了“双深双晚”种植技术。

“双晚双深这项技术,在我们省盐碱地上创了高产,这是首次提出来的一项技术措施。”对于这项创新技术,高瑞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详细解释道,双深一个是深耕,再一个是深施肥,而且采取了多层施肥的措施,这是一项新的创新技术。

试验田玉米进行称重。

而双晚则是“玉米晚收,小麦晚播”的技术。“双晚这项技术在其他正常田上,也得到了应用,但是把双深双晚结合起来,在盐碱地上进行试验,确实增产效果比较明显。”高瑞杰表示,增产结果充分证明了这项技术在盐碱地上是可行的。

农业技术管用不管用,种植户们最有发言权。这一年,在专家们的指导下,硕丰家庭农场的李希银和保忠家庭农场的魏保忠,已经成为了“双晚双深”技术的实践者。

他们带记者走进农场仓库,那里停放着为了对付盐碱地而自主研发出来的播种机械,“双深”技术的秘密就藏在这些机械之中。李希银首先介绍起了分层施肥播种机,以往肥料使用在玉米种子侧面五公分左右,玉米根系会向一侧成长。而分层施肥播种机会将肥料种子以下五公分,下面又各自五公分处依次施肥,总计三层肥料。还有补水式贴茬单粒精播机,一亩地两方水左右,随苗下地,保障盐渍上泛之前出苗。

而“双晚”技术中,玉米晚收,每晚一天,理论上都有增加相应的产量,但是相应带来的小麦晚种,会不会对小麦的产量产生影响呢?盐碱地玉米高产攻关试验田小组成员,无棣县小泊头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刘国利表示这不用担心。一是小麦晚种已经在很多地方有了经验,后期只要增加播种量,还可以使用机械配合进行破土,辅助增加小麦出苗率,来年小麦的产量完全不会受到丝毫影响。

这么高的试验田产量,何时种植技术模式能够广泛推广开来?看着记者比专家们都心急,刘国利耐心解释道,所有的种植试验都要有个三年的周期,既要等到小麦明年的实打产量相加,得到两季的总产量。又要连续做三年,取三年的平均值,才能最终得到盐碱地关键技术示范田的最科学实打数据,届时将根据数据作为是否推广的最终依据。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郑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