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科学家找回玉米高蛋白基因,将对农业和粮食产生重大影响

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玉米的市场需求极其旺盛,一直呈现进口逐年增加的态势。在2021年,国内玉米进口增长151.02%,到达了2834万吨的规模。

玉米市场供应不足,粮食安全难以保障,而价格也受制于国际市场产生波动,加强玉米种植刻不容缓。近期,有一个好消息传来,中国科学家从野生玉米中找回了高蛋白基因,将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下面,咱们就来聊一聊。

一、国内玉米的发展现状

玉米属于外来品种,最早起源于南美洲,名字叫“大草”。9000年以前,人类便开始驯养种植,在16世纪中期传到我国。如今,在国内的种植区域很广泛,呈现了从东北到西南弧形的种植地带。

我国玉米种植的面积,居于所有粮食作物之首,2021年,已达到了4332万公顷,产量也稳定在2.8亿吨左右,仅次于美国。

不过,对比中美两国的玉米生产,能够明显看出差距。据资料统计,美国玉米的平均亩产量为1400~1500斤,而我国却只有800~900斤,仅仅是人家的60%不到。

造成单产差距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除了美国的土壤肥沃、土质好,无霜期长、雨量大之外,还有规模化种植、以及先进的基因育种技术有关。所以,我国科学家从野生玉米中找回高蛋白基因,希望能弥补国内育种不足的遗憾。

另外,我国如此巨大的玉米产能及进口量,都用到哪里去了呢?

70%用于养殖饲料,由于玉米中的蛋白质不足,另外还需要大量的大豆来补充,导致大豆也成了进口大户,去年竟然达到了将近亿万吨的规模。

二、中国科学家从野生玉米找回高蛋白基因,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在如今,普通玉米的蛋白质含量不到8%,为了弥补其含量的低下,中国科学家成功地从野生“大草”上找回了高蛋白基因。

这项成果举世瞩目,被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上海师范大学王文琴研究团队共同完成,且在海南三亚进行了田间的成功试验。

那么,这项成果将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首先,玉米蛋白含量从8%提升至12.7%,将减少玉米的使用量和大豆的替代量。据科学家介绍,玉米蛋白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少进口800万吨的大豆。如此计算,将减少4000万吨的大豆进口,缓解国内大豆不足的矛盾。何况,科学家理想的目标将达到16%-20%,届时大豆自主生产基本可以解决。

其次,我国粮食丰收大多建立在大量使用化肥的基础上,对玉米的品质有所影响。在我国,农产品与国外的无公害产品相比,仍存在差距。而大量使用化肥,也会对土壤的环境带来破坏。

新品种改良后,可获得低氮条件下的高产与稳产,减少化肥用量,减少成本,保护环境。

总之,从野生玉米中找回高蛋白基因,对于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意义重大。一旦这项技术,从实验室阶段而走向田间推广,推动力是空前绝后的。到那时,大豆自主得以实现,我们不再受国际市场“卡脖子”,价格保持稳定,而且肉、奶等农产品价格波动也会趋弱。

朋友们,您对此怎么看?#中国地道风物##农村##我要上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