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箭十星技术可助我洲际导弹突防:东风31B载10个核弹头
图为中国长征火箭实现第200次发射。
昨日(7月25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而对于广大军迷来说,这次发射最吸引人的还在于中国的“一箭多星”发射技术。印度曾实施了一次“一箭七星”的发射,在2009年还曾实施过一次“一箭十星”的发射,很多人认为这可能意味着印度在多弹头导弹技术上超越了中国,因此对印度的能力很羡慕。其实,印度大为炫耀的“一箭多星”技术,只不过是那种“集束式”的技术,这种技术只能把卫星同时发射到同一近似轨道上,对于具备极强反导能力的国家来说这种技术要实现突防很难。但在发射卫星时,这样做的最大的好处是充分利用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减少卫星发射的成本,其技术含量较低。
这次发射的远征一号火箭上面级被称为“太空摆渡车”,它是在运载火箭上增加的一级独立飞行器,进入太空后可将1个或多个航天器送入不同轨道。同时在轨飞行48小时,主发动机具有20次以上的重复启动能力,最多可一次性实现大于10颗卫星的发射,大大提高了现役火箭的发射能力。采用这种运载方式,可以大量节省航天器自身燃料消耗,特别是在执行中高轨航天器发射任务时,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而中国早在1981年就掌握了这项技术。当年9月20日,中国用“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同时发射了三颗技术试验卫星,初步掌握了“一箭多星”发射技术。但中国并没有满足,很快在上世纪90年代末实现了“分导式”多弹头技术,最初是应用于经过改装的“东风-5B”型洲际弹道导弹。而且,中国还在后续的多次卫星发射时,采用了“一箭多星”技术。
比如早在1990年,中国就在一次执行卫星发射任务时,采用“一箭多星”技术将一颗气象卫星和两颗用于大气观测的气球卫星送入太空。此后,“风云”、“实践”、“资源”、“环境”等系列40多颗卫星都是通过“一箭多星”的方式发射成功的。其中,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先后6次采用这一方式,将12颗美国“铱”星送入预定轨道。
根据有关研究显示,当弹头数为5~15个时,洲际导弹的突防概率趋近于1,也就是说导弹拦截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现在中国的一箭多星技术非常成熟了,一箭两星、三星、四星、五星甚至多星都没问题。更重要的是,目前中国能实现一枚运载火箭同时发射10个分弹头技术,这也间接证明了不久前外媒报道的中国东风31B洲际弹道导弹刚试验成功了10枚分导式弹头的报道是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