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梧镇:玉米长出致富经,旱鸭走出振兴路
今年以来,凤梧镇深入推进“人才+产业”联种联养模式,结合基础条件主动挖掘乡村产业潜能,打造“小特精”“红薯+水果玉米”组合种植以及旱鸭养殖产业,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
甜糯玉米喜获丰收 村集体经济再添硕果
初冬时节,走进凤梧镇环德村,一大片绿意扑面而来,村集体经济水果玉米项目迎来了丰收,玉米叶子此起彼伏,晶莹的玉米粒饱满丰盈,村民们正在忙碌采摘、过称、打包......等待装车运出销售。据了解,环德村今年引进了广西农科院新型水果型甜糯玉米品种,特点主要是甜、脆、糯,与一般的玉米相比口感和风味更好,营养价值也更高。依托“线上+线下”双管齐下模式,由广西农科院提供线上技术支持,线上指导环德村种植能人、志愿者线下学习种植技术并投入实践,培育了一批本土玉米种植人才。环德村甜糯玉米一经上市,在后援单位的支持下,不到两天的时间里订单量突破8000斤,并获得广泛好评。

“今年村里试种了17亩玉米,产量约8500斤,村集体经济收益预计达2万元。”环德村驻村第一书记严恒超说。环德村利用旱改水公司闲置的土地建设甜糯玉米试种植基地,盘活村集体账户资金,为脱贫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收入,有效利用闲置土地,凝聚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的战斗力,以实际行动落实了国家“粮食安全”政策,实现多赢局面。

旱鸭养殖助力小康 兴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除了水果玉米产业,旱鸭养殖也是凤梧镇村集体经济在联合发展自主经营产业上的重要探索。凤梧镇新勉村位于平治河畔,水资源丰富,该村聚焦本地优势,租用村内闲置场地,打造特色旱鸭养殖产业,并带动环德村、香美村共同入股经营,采取“村集体+公司+农户”合作模式,由公司提供鸭苗和技术支持,联合村集体共同进行经营管理,并吸收本村养殖户就地务工,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同时动员周边养殖能人到现场进行养殖技术指导,通过旱鸭养殖让更多村民掌握养鸭技术知识,持续培育本土养殖技术人才。目前,新勉村养殖场每批可养旱鸭4000羽,每年可出栏6批,每年可出栏旱鸭2.4万羽,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2万元。

下一步,凤梧镇将以“人才+产业”模式持续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在“多元增收”“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路径上不断进行探索。
(通讯员:陈奕君 黄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