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召开成立60周年学术研讨暨成果展示交流会

南宁云—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黄思宁 通讯员 黄以轮)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种子是农业的芯片。11月17日,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召开成立60周年学术研讨暨成果展示交流会。该所历经一甲子的辉煌,积极发挥平台和科研优势,选育优质品种为确保广西粮食安全、农民增产增收,为广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11月17日,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召开成立60周年学术研讨暨成果展示交流会。记者 黄思宁 摄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作物,而西南地区是我国六大玉米种植区之一。广西是农业大省,在西南玉米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始建于1963年,前身是广西玉米试验场,主要从事玉米、甘薯等作物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发及新成果推广应用等工作。60年来,玉米所不断开拓创新,在平台建设、项目申报、科研成果、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成立之初就积极收集地方玉米品种资源,开展品种间杂交育种,开创广西玉米杂交育种并投入生产之先河。经过60年一代代玉米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创业,玉米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这1400多亩的荒滩野岭上开拓成一方热土。

当今,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在鲜食玉米种质资源改良创新及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更大突破,育成了国审品种“桂糯518”、“桂甜糯525”为代表的糯玉米系列品种,解决了糯玉米育种高产不优质的难题,成为广西乃至我国南方糯玉米育种史上标志性品种。在薯类育种方面,育成的专用型甘薯品种“桂紫薇薯1号”“桂薯10号”“桂菜薯1号”等大面积推广应用,占广西甘薯总面积的50%以上。

交流会上,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与各种业公司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合作签约仪式。记者 黄思宁 摄

交流会上,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与各种业公司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合作签约仪式。据悉,六十年来,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科研项目取得量质齐升。先后从国家和地方争取到平台建设项目20多项,科研项目1000多项,资助经费超过1.3亿元。项目“含金量”逐年提高,包括国家863、948、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及自治区重大专项等。“不论是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还是乡村振兴第一线,我们长年坚持送技下乡,服务三农,持续培训农民,科技服务惠泽八桂农户,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广受农户欢迎。”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所长时成俏介绍,该所累计推广玉米、甘薯等新品种新技术3000多万公顷,增产粮食180多亿公斤,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与会人员参观广西农业科学院明阳基地。 通讯员 黄以轮 摄

与会人员了解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主要成就。记者 黄思宁 摄

“当前,广西的玉米品种已经辐射了整个西南热带亚热带区甚至东南亚多国,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关键‘芯片’。”中国工程院院士荣廷昭表示。

种子是农业高产稳产高效生产的核心,科技自立自强是攥牢良种的根本路径。近十多年来,因鲜食玉米的崛起,使得西南成为鲜食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其中,广西种植鲜食玉米面积超过100万亩,排在全国前列桂甜、桂糯和桂甜糯系列鲜食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应用,占据了广西鲜食玉米市场份额一半以上,并辐射华南地区鲜食玉米市场。广西自主产权玉米品种在八桂大地上树立了民族品牌标杆,为广西玉米产业发展提供了种源保障,推动了广西玉米产业向更高产更优质方向发展。

(作者:黄思宁 黄以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