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坦往事(22)——开荒种地,白手造出脱粒机
援坦往事(22)开荒种地,白手造出脱粒机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来到一九七六年。对坦桑尼亚工人的技术培训已经到了后期,当地工人基本掌握了生产操作技能和机器维修技术。在国内,工厂技校学习两年毕业就能上岗。在这里,中国专家手把手,一对一传帮带了四年,把一身的本事都无私地传授给了徒弟。
距离我们完成任务回国的日期越来越近,空闲时间也多起来。为了不白白消磨时光,大家商量回国前再做点什么。厂区外和国道中间有一大片荒草地,就是上次遭遇狮群的第一现场,这里的土质很好,有人提议把它开垦出来种玉米。当地农村的主粮是玉米和木薯,种玉米能解决工厂工人很大部分口粮问题。非洲日照时间长,雨水充沛,一亩玉米一年三茬能收获 3000多斤。开垦的土地就在小河旁,雨季地里不缺水,旱季给庄家浇水有水源,这是个旱涝保收的地块。我们都觉得可行。说干就干。我们穿上高筒雨靴,戴上草帽和墨镜,每人拿一把康戈去伐草。这种从中国进口的二尺康戈是打草的利器,当地人家家都有。下午四点,工人下班,看见我们开荒,纷纷加入。他们用起康戈得心应手,不大功夫就把野草清理干净,一把火烧掉。其实,他们很能干,有热情,就是缺少出谋划策的带头人。第二天,我们从铁路专家组借来拖拉机,翻地成垄。工厂的男工用尖头木杆在垅上扎洞,女工跟在后面点种,光脚培土。他们边干,边唱,一人带头,众人附和。这哪是干活,分明是在娱乐。坦桑尼亚人就是这样,生来乐观,干活高兴了就唱。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尊老爱幼,鲜有暴力和性侵之类的事情发生。如果发生偷盗,一旦被抓,处罚也相当不客气。
玉米很快就破土出芽。长到一定高度,我们告诉他们要间苗。他们说不用,就让它自然长着好了。他们粗放惯了,不管种什么,只要种到地里就不再过问,长不长,长的好坏听天由命,剩下的时间悠哉悠哉,自得其乐。最后,他们还是采纳了我们的建议。间过苗的玉米长势更好,每棵玉米杆都长到两米多高,一棵能结四五穗,他们又按照我们的要求,把弱穗去掉。百天后,玉米丰收,每穗玉米都有尺把长。为了解决脱粒难题。组长老阎和老张老李到莫洛戈洛一家粮食加工厂进行了半个小时的明察暗访,回来凭着记忆把印巴人进口的一台德国脱粒机仿造出来。通电试车,一次成功。中国专家的高超技术令当地人称赞不已。当他们看到玉米棒投入机器轻松地脱出粒来,个个无不手舞足蹈。我们把收获的玉米交给工厂,让他们自己去分配。留下两袋玉米棒子,送一些给山东省医疗队,大家都过了把啃玉米的瘾。我们把玉米脱粒机赠送给工厂,他们玉米很快就破土出芽。长到一定高度,我们告诉他们要间苗。他们说不用,就让它自然长着好了。他们粗放惯了,不管种什么,只要种到地里就不再过问,长不长,长的好坏听天由命,剩下的时间悠哉悠哉,自得其乐。最后,他们还是采纳了我们的建议。间过苗的玉米长势更好,每棵玉米杆都长到两米多高,一棵能结四五穗,他们又按照我们的要求,把弱穗去掉。百天后,玉米丰收,每穗玉米都有尺把长。为了解决脱粒难题。组长老阎和老张老李到莫洛戈洛一家粮食加工厂进行了半个小时的明察暗访,回来凭着记忆把印巴人进口的一台德国脱粒机仿造出来。通电试车,一次成功。中国专家的高超技术令当地人称赞不已。当他们看到玉米棒投入机器轻松地脱出粒来,个个无不手舞足蹈。我们把收获的玉米交给工厂,让他们自己去分配。留下两袋玉米棒子,送一些给山东省医疗队,大家都过了把啃玉米的瘾。我们把玉米脱粒机赠送给工厂,他们决定扩大种植面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