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玉米,新体验
打玉米
十点钟到家,没有看到婆婆,问小侄子,他告诉我们,奶奶在他家剥玉米。还没有到就听到机器的隆隆声,打开后门只见三弟抱着袋子向机器里放玉米棒,进去的玉米棒,出来的是分开的玉米粒和玉米芯。很快一袋玉米棒就变成了黄灿灿的玉米粒与灰白色的玉米芯了。
我也加入了打玉米的队伍,帮着拾起远处掉落的玉米棒,还有把玉米芯往远处运。在我的要求下也拿起铁锹铲着地下的玉米棒往机器里放,没放几下胳膊就酸了,只得停下,真是缺乏劳动锻炼。
大概半个小时左右,院子里堆得像小山一样多的玉米棒就打完了。婆婆说打出的玉米有七八百斤,于是用袋子装起来收仓。
剥玉米是小时候经常干的活,那时候没有机器,用手一粒一粒地剥。由于家里地方小,没有地方放玉米棒子,所以,从地里收回来的玉米在很短时间内都要剥完。玉米还是湿的,剥起来很不容易,当然很慢。
记得到了秋天收玉米的时候,每天晚上写完作业都要剥玉米,手都剥红了,也很疼。那时剥玉米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后来,有了简易的工具,用锥子先穿一下,玉米粒可以掉一些,有空隙,剥起来就容易些。再后来,用刨子(木板上钉上钉子)把玉米刨一下,就更容易了。再后来,是用手摇的剥玉米机,觉得更快了,只需把没有剥下来的零星的玉米粒弄下来就行了。
有好多年不剥玉米了,没想到现在剥玉米这样快。当然这还不是最快最先进的,听说还有大型联合玉米收割机,就像收麦子一样,工作过程中,直接出的就是玉米粒,而且把玉米杆也粉碎了直接还给田地做肥料。
大型机器在工作中的应用,减少了大量的人工劳动,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做更多其他的事情。所以现在农民只在播种(也是机器播种)与收获时节回家干农活,其他时间可以在外面做事。知识与技术改变了生活与工作环境,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及行为。
记得小时候,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为了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现在真的都实现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前认为是神话的事情有些也成为了现实。中国人已经能在月球上行走,不就是古代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吗?中国人已经能做外太空工作和生活了,这不就如同天上的神仙了吗?
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更使我们可以在瞬间与远在几千里以外的亲人朋友见面说话。医疗上的远程诊断,远程手术,使远在千里之外的病人也能享受到顶级专家的诊治。从而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共享。
再比如,卫星的发射是远在甘肃的酒泉,可是指挥中心是在北京。
现在大数据的分析能力是那么强大,瞬间就可以知道你到过哪里。当前在对新冠病人及密接者的行程轨迹查找的应用上,更是方便又准确,对新冠的防控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现代化的技术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不过原先的看似原始的元素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
记得在回家的路上有做爆米花的,我们在家里拿了些玉米,准备遇到时爆些玉米花,还真有。
用的还是那样的锅,只是穿上了外套,看起来好看了些;用液化气代替了烧煤,没有了火花与煤烟,减少了污染;用电动装置代替了手摇风箱,师傅就可以不那么劳累了;爆米花的锅被架得高了,下面还放了个盘子,装那些没有进到袋子里的米花,就不会崩得到处都是,干净了不少。
沉思中,只听师傅说,开锅了。我下意识地张开嘴巴,捂住耳朵,只听“嘭”的一声,还是那熟悉的震耳欲聋的响声。小时候的感觉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