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很多地区将其作为主栽作物,栽培面积非常大。近年来,因为受到玉米品种的更换、耕作制度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玉米病虫害的危害逐渐加重,多数地区以大斑病、玉米瘤黑粉病等病害为主,严重的虫害有玉米红蜘蛛和蚜虫等,对玉米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1. 玉米大斑病
  这种病害主要发生在一些比较凉爽的地区,如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从时间上来看,主要发生在玉米抽雄以后,下部的叶片会首先发病,然后在短时间内发展到上部叶片。病菌会浸染玉米叶片、叶鞘和苞叶,一旦叶片受到浸染,将会出现点状的水浸斑,并沿着叶脉不断扩展,在短时间内就会形成中央灰褐色的大斑。如果田间的湿度比较大,还会在病斑表面出现灰黑色的霉状物[2]。这种病害主要通过菌丝或者分生孢子的方式附着于病残体上,冬天以后以气流的形式进行传播。
  要想防治这种病害,首先应注意选择优良的抗性品种,其次,加强田间栽培与管理。在播种之前注意施足基肥,并注意增施磷钾肥,摘除底部2~3片叶,以有效减小田间湿度,还要注意将带病植株清除,使田间带菌量得到降低,善于利用轮作的方式,还可以将播期适当提早[3]。最后,要注意加强化学防治,具体来说,可以在开始发病时喷施50%甲基硫菌灵、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
  2 .玉米小斑病
  这种病害主要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发生,在河南省、辽宁省及陕西省等地区比较常见,全育期均可发生,高峰期在植株抽雄后。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同时也会在叶鞘、苞叶、果穗等部位浸染。叶边缘呈现赤褐色,病斑呈现褐色椭圆形,潮湿环境中会形成褐色霉状物。这种病害主要以分生孢子的方式存在于病体上越冬,凭借风雨、气流等方式进行传播,在26~29 ℃的温度环境下发病[4]。
  要想防治这种病害,首先应选择优良的抗性玉米品种,其次,应重视田间栽培与管理。摘除下部病叶、老叶,使田间相对湿度得到降低,增施磷钾肥提高其抗病力。最后,注意进行化学防治,在刚发病时喷施70%甲基硫菌灵、75%百菌清等化学药物。
  3 .玉米丝黑穗病
  这种病害主要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及西南丘陵等地区发生,病原菌会将萌发后的胚芽侵染,然后随着生长点而生长,一直到穗期典型的症状才表现出来。病株无花丝,外观近似球形,到受害后期苞叶会自行裂开。抽雄后散出大量黑粉,雄穗受病原体刺激后生长畸形。主要利用土壤带菌的方式传播,粪肥、种子也可以传播,侵染适温20~30 ℃。
  要想防治这种病害,首先应选择优良的抗性玉米品种,其次,加强田间栽培与管理。及时将病株拔除,适当调整播期,利用悬浮剂包衣或者种子用种衣剂进行化学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