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茫茫→金灿灿!义和镇在滨海盐碱地上“造”出“新粮仓”
黄河下游退海之地,东营市河口区农业重镇义和镇的农民,对脚下的盐碱地爱恨交织。昔日的盐碱地“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
怎样向这些盐碱地要粮、要丰收,把这里打造成“新粮仓”,是义和人深埋心底的信念。

渤海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行政总监杨传杰介绍耐盐碱大豆品种圣豆5号。
8月26号下午开始的暴雨和大风,让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商会会长、河口区田园农业生产资料服务中心总经理陈建民的心一直揪揪着。山东省农业厅重大良种补贴项目下的盐碱地金海188玉米种植项目,在义和镇多个村庄种植了1.1万亩玉米。这些玉米咋样了?能扛过这次暴雨和大风吗?作为项目牵头人之一,他很担心。
27日上午,陈建民就开始陆续收到了各村的反馈。
草场村村民邓乃杰今年种植了40亩金海188玉米,前期长势良好,他打来电话说:“今年这玉米长势太好了,大雨大风也没把这些玉米咋着,我这刚去地里看了,基本没有倒伏的,今年初步估计能比去年增产200斤以上。”
义和镇九丰农业科技示范园负责人张建朋说起这些玉米也是喜笑颜开:“我们今年种植了500亩金海188玉米,好多年没看到这么好的玉米长势了,棒子个大、抗高温,还不秃尖花粒,今年收成错不了。”
为确保玉米种植项目进展顺利,义和镇以水肥精准调控为密植保障,系统集成土地精耕细整、病虫草害防控、机械精准收获等调控关键技术。并通过培训和交流学习,提升种植大户和合作社管理水平和技术,推动玉米种植任务完成。

圣丰公司培育的耐盐碱小麦品种。

渤海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科研主管房姝婷在耐盐碱玉米大田里筛选挂牌。
“要不是这两天的雨,我种的‘西瓜红’和‘哈密’这俩品种的甘薯就可以收获了。我们盐碱地上的地瓜品质好、产量高,‘西瓜红’亩产到了6000多斤,‘哈密’亩产5000多斤。去年这两个品种的批发价是1.3元到1.5元左右。我们种的地瓜抗盐碱和丰产最好的是济薯26,在去年10月份由省内甘薯专家牵头的‘甘薯耐盐碱品种(品系)筛选试验’验收观摩会上,济薯26以每亩单产7984.2斤再次刷新盐碱地鲜食甘薯高产纪录。”河口区义和镇慧海家庭农场负责人李慧说道。
今年慧海家庭农场种植了600多亩甘薯,还带动周边村民种植了3000多亩。为了更好地改良土壤,让盐碱地有更高的收成,李慧自己研发了专利产品高精度卫星导航平地机和深松机等农机具。他说:“特别是深松机,能在不破坏土壤结构的基础上,松动60厘米的土层,为盐碱地作物提产量提供了技术支撑。”
义和镇寿光村外的盐碱试验田里,渤海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科研主管房姝婷一脸汗珠,一直不停手地忙着进行大豆杂交实验。圣丰种业按照“育繁推”一体化的建设思路,投资3000万元打造了黄河三角洲耐盐碱大豆产业创新中心,配备综合实验楼,有种子分拣加工车间、生物育种及分子育种实验室等功能室,开展耐盐碱大豆新品种研发、良种繁育推广、惠农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目前公司已经申报了一个国家级大豆新品种,两个省级新品种。计划到2025年发展耐盐碱豆种基地2万亩,年加工培育优质耐盐碱豆种500万斤。”房姝婷介绍道。

渤海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科研主管房姝婷在进行耐盐碱大豆杂交试验。
近年来,河口区深入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向盐碱地要粮要效益;义和镇聚力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率先突破,围绕盐碱地改良、改种适地、特色产业发展,让更多盐碱地产出优质农产品。在科技加持下,他们正向昔日白茫茫的盐碱地,要来金灿灿的“丰收粮”。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唐峰 通讯员 侯丽雅 任文琦 孙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