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常见病虫害及防治

病害

1.玉米矮花叶病 又名玉米花叶条纹病、黄绿条纹病。

发病条件:病毒性病害

传播途径:小麦或槐树带毒蚜虫刺吸玉米植株的汁液传播或带毒叶片机械摩擦传播。

发生部位:叶片

症 状:在植株心叶茎部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然后逐渐沿叶脉发展成虚线,向叶尖扩展,叶脉叶肉逐渐失绿变黄,而两侧叶脉仍保持绿色,形成褪绿条纹,严重时叶片褪绿并且干枯。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

(2)适时早播,中耕除草,减少毒源。

(3)药液防蚜治病,在3叶、5叶、7叶时各喷吡虫啉1次,或氯氰菊酯乳油防治效果好。

2.玉米粗缩病

发病条件:冬、春季节气候偏暖干燥,夏季少雨有利于灰飞虱的发生及传毒为害,发病就重。

传播途径:病毒性病害,由灰飞虱传播病毒。

发病部位:植株地上部位

症 状:在5~6片叶时,叶背部叶脉上产生长短不一蜡泪状线条突起,病叶叶色浓绿、宽短、硬脆,叶片用手擦有一种粗糙感,病株节间明显缩短、严重矮化,上部叶片密集丛生、呈对生状。重病株不抽雄或雄穗无花粉,果穗畸形不结实或籽粒极少。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是防病之根本。

(2)适时调节玉米播期,使玉米苗期错开灰飞虱的盛发期。

(3)结合玉米苗期间苗、中耕拔除病株。并根据灰飞虱虫情预测情况及时用25%扑虱灵50g/亩,在玉米5叶期左右,每隔5d喷一次,连喷2~3次。

也可在植株发病后应及时摘除染病叶片或拔除染病并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或75%百菌清300~500倍液,防止病害的进一步扩散。

二、苗期虫害

1.地老虎 地老虎俗称土蚕,又叫切根虫,是重要的地下害虫之一,杂食性害虫。

地老虎

发生特点:以幼虫危害,常发生在低洼内涝,湿润多草的田地,3龄后躲进土中,昼伏夜出。

为害部位:以幼虫取食玉米的心叶或幼苗茎。

为害症状:被为害的幼叶呈孔洞状或缺刻,幼苗茎咬断后,田间缺苗。

防治方法:

(1)除草灭卵,播种前或幼苗期清除田内外杂草,消灭虫卵和幼虫。

(2)早间苗晚定苗,在为害严重的地块,适时晚播,避开为害盛期,实行早间苗晚定苗。

(3)药剂防治① 用50%的辛硫磷乳油,以种子重量的0.3%拌种或用50%的辛硫磷乳油0.5kg,加适量水拌细土150kg/亩,均匀撒于地表。

②缺苗率在10%以上的地块,可选用40%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围绕玉米苗进行根部点滴防治,以药液渗入土中为宜。

(4)拌毒饵 毒饵配制方法:

①豆饼(麦麸)毒饵:炒香的豆饼(麦麸)20~25kg,压碎、过筛成粉状,均匀拌入40%辛硫磷乳油0.5kg,农药可用清水稀释后喷入搅拌,以豆饼(麦麸)粉湿润为好,然后按每亩用量4~5kg撒入幼苗周围。②青草毒饵:青草切碎,每50kg加入农药0.3~0.5kg,拌匀后成小堆状撒在幼苗周围,每亩用毒草20kg。

(5)配制糖醋液诱杀成虫。糖醋液配制方法:糖6份、醋3份、白酒1份、水10份、90%敌百虫1份调匀,在成虫发生期设置。某些发酵变酸的食物,如甘薯、胡萝卜、烂水果等加入适量药剂,也可诱杀成虫。

(6)田间设置频振杀虫灯或黑光灯诱杀。玉米螟、地下害虫及小地老虎成虫。

2.蛴螬 蛴螬也叫核桃虫,成虫为金龟子。

发生特点:一般以幼虫越冬,以水浇地、下湿地较多,对土壤质地有选择性,壤土最重,粘土次之,沙土最轻。成虫具有假死性、较强趋光性和对未腐熟的厩肥有较强的趋性。

为害部位:玉米根部。

为害症状:幼虫入土啃食玉米根部,造成田间缺苗断垄,成虫取食叶片成网状。

防治方法:

(1)利用趋光性用黑光灯或汞灯诱杀成虫。

(2)秋冬季深耕,跟犁拾虫,压低越冬幼虫密度。同时,在犁地是撒毒土,用每公顷50%辛硫磷乳油1500g拌细沙或细土450kg顺垄撒入地下。防治效果好。

(3)播种时采用包衣种子。对蛴螬有一定的驱避性。

穗期病虫害防治方法

一、穗期病害

1.大斑病

发病条件:主要发生在玉米抽雄以后。决定于温度和雨水,雨量大、雨天多、温度高,发生严重。

传播途径:病菌依靠种子和气流传播。

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严重时危害叶鞘和苞叶。

症状:病斑呈长梭形、大小不等,灰褐色或黄褐色,一般长5~10cm,宽1cm左右,严重时叶片早枯。当田间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灰黑色霉状物。在抗性品种上,病斑呈褪绿、浅灰色,较少霉层。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从根本上消除。

(2)适时早播,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3)消灭病残体,实行合理轮作。

(4)病害发生初期,应及时打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10d喷一次药,连续2~3次,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2.小斑病

发病条件:抽雄以后,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情迅速扩展。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低洼地、过于密植荫蔽地、连作田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

传播途径:病菌依靠风雨和气流传播,越冬的病残体、种子均可带菌。

发病部位:主要是玉米叶片、苞叶和叶鞘

症状:病斑呈椭圆或近长方形,受叶脉限制,边缘深褐色;不受叶脉限制。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从根本上消除。

(2)合理密植,改善田间小气候条件。

(3)消灭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来源。

(4)药剂防治同大斑病。

3.瘤黑粉

发生条件:温度高、多雨高湿的地方易发生。

传播途径:病菌依靠气流和雨水传播。

发生部位:叶、杆、雄花、果穗等植株地上的幼嫩部位均可。

症状:病株上形成较大的肿瘤。病瘤初期为银白色,长大后破裂散出除黑粉。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合理轮作

(3)防治玉米螟,避免病菌从伤口侵入。

4.丝黑穗病 呈逐年上升势头。

发病条件:连作

传播途径:上年病残体上的病菌在土壤、粪肥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和土壤病株带菌是传播的主要途径。

发生部位:雌穗和雄穗

症状:病菌从玉米幼芽侵入,是系统侵染病害。最后进入花芽和穗部,形成大量黑粉。病苗表现矮化,节间缩短,株型弯曲,茎基稍粗,分蘖增多,叶片密集,色浓绿。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试验包衣种子,包衣剂是内吸杀菌剂型

(3)发现病株及时带出田间深埋。

(4)重病区实行3年以上轮作,施用净肥,秸秆肥、粪肥要充分堆沤发酵。深翻土壤,加强水肥管理,增强玉米的抗病性。

(5)药剂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

5.青枯病 是世界性病害,2012年山西省玉米种植区发生比较严重。

发病条件:一般发生在玉米乳熟期前后,遇大雨后暴晒发生,尤其是种植密度大,天气炎热,又遇大雨,田间有积水发病严重。

发生部位:主要是玉米根部、茎秆基部节位。

症状:玉米进入乳熟期后,全株叶片突然褪色,无光泽,呈青灰色,似开水烫过最后干枯,果穗倒挂,植株极易倒伏,早衰死亡。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在玉米生长后期防止积水。大雨后及时中耕,散失水分,降低田间温度

(3)清除田间病株,发生严重的地块避免秸秆还田。

(4)使用包衣种子,种子包衣剂内含有杀菌剂。

(5)在拔节期或孕穗期增施钾肥,增强茎秆坚韧性。


二、穗期虫害

1.玉米螟 玉米螟又叫玉米钻心虫。是玉米的主要害虫。

发生特点:一年发生1~3代,以幼虫危害,通常以老熟幼虫在玉米茎秆、穗轴内或高粱、向日葵的秸秆中越冬,成虫有趋光性。喜高温、高湿,高温多雨容易发生。甜、糯、饲用等玉米品种发生较重。

为害部位:玉米心叶、茎秆、穗及穗轴

为害 症状:幼虫钻入玉米心叶或者蛀入茎秆、穗轴内危害,受害后叶片形成成排的连珠孔状,严重时茎秆遇风倒折、缺粒。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虫品种。

(2)田间设置频振杀虫灯诱杀成虫,减低产卵。利用玉米螟趋光、趋化性。

(3)药剂灌心防治:一般在小喇叭口和大喇叭口期分两次进行。将呋喃丹颗粒剂或按比例将2.5%的辛硫磷颗粒拌成毒土或者BT乳剂、白僵菌粉剂加细沙制成颗粒后撒入心叶,防治效果好。

玉米钻心虫为害症状

2.红蜘蛛 红蜘蛛又叫叶螨。

发生特点:最适合玉米红蜘蛛生长发育的温度为25~30℃,最适合相对湿度为35%~55%。因此高温低湿的干旱年份有利于红蜘蛛的繁殖。7~8月的小雨对其发生和扩散有利,但大雨、暴雨或过高的气温将抑制其繁衍。

为害部位:叶片

为害症状:主要以若螨和成螨群聚在叶背面吸取玉米叶片汁液,被害处呈现失绿斑点或条斑,严重时整个叶片变白干枯。

玉米红蜘蛛为害症状

防治方法:

(1)及时彻底清除田间、地头、渠边的杂草,减少玉米红蜘蛛的食料和繁殖场所。

(2)避免与豆类、花生等作物间作,阻止其相互转移危害。

(3)药剂防治,①亩用1.8%阿维菌素乳油或15%哒螨灵2000倍液喷雾,最好再配吡虫啉,起熏蒸作用;②用15%扫螨净3000倍液,或15%扫螨净与40%氧化乐果按1∶1比例的混合后喷雾。

3.蚜虫 蚜虫又称“油旱”。

发生特点:玉米抽雄前,一直群居在玉米心叶内,在玉米抽雄、开花期遇到干旱少雨天气,玉米蚜虫迅速繁殖。尤其是开花期危害严重。

为害部位:花丝、雄穗

玉米蚜虫为害症状

为害症状:以成蚜或若蚜刺吸植株汁液,在叶片背面,花丝、雄穗上分泌“蜜露”,在被害部位常常形成黑色霉状物。

防治方法:

(1)清除田间地头杂草,减少早期虫源。

(2)药剂防治 苗期和抽雄初期是防治玉米蚜虫的关键时期,可用50%抗蚜威3000倍液或50%敌敌畏1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敌杀死3000倍液均匀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