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区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一片桑芽菜撬动一个新产业
大洋网讯 广州市白云区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合作,引进广东企业落户贵州荔波,利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精准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集体经济积累壮大的新路。
在贵州黔南州荔波县小七孔镇尧花村,贵州粤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盛公司”)流转的1000亩田里,桑树枝头冒出了嫩芽。农历春节过后,村民即将给桑树剪枝、除草、翻整土地,迎接新一年的蓬勃生发、枝繁叶茂。

2018年10月底,广州市白云区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引入东部龙头企业德庆县腾龙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落户荔波,深度开发当地蚕桑种养产业,利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精准扶贫模式,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持续快速增收,走出一条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集体经济积累壮大的新路。2019年,荔波县实现了脱贫摘帽,全县所有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引入东部名企打造西部崭新农业模式
荔波县地处贵州省南部,是黔桂两省三地七县交界,贵州南下出海最近的通道,全县面积2431.8平方公里,辖5镇2乡1个街道,94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总人口1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2.7%,主要有布依、水、苗、瑶等少数民族,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通过广州市白云区这些年的对口帮扶,荔波县已于2019年实现了脱贫摘帽,全县所有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农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6916元、21057元预计提高到11271元、33096元。
白云区是如何帮助贫困县脱贫致富的?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的长远之计。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地球绿宝石”,荔波县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年降水量充沛,霜期短,原始植被保存完好,无工业污染,为发展桑蚕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然而,当地群众种桑只是为了养蚕,没有充发掘发桑叶的价值;且群众种桑养蚕的技术水平不高、产业结构单一,桑蚕产业经济效益不明显。
白云区派驻荔波县援黔工作队队长王润泉介绍,白云区充分发挥东西部优势互补,结合荔波县“一县一业”桑蚕养殖业,引进“国家级”德庆县腾龙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落户荔波,发展蚕桑养殖、桑芽菜、桑叶茶深加工产业,利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精准扶贫模式,走出一条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集体经济积累壮大的新兴路子。

投产半年卖出70吨桑芽菜 吸纳76名贫困户就业
柏艳是小七孔镇觉巩村的一名贫困户,平时在家里依靠种点大米和蔬菜等维持生计,现如今通过技能培训应聘粤盛公司上班,每天采摘桑芽、施肥、除草,最多时一天可挣到100元,收入一下子提高了不少。村里其他妇女见状也纷纷到公司来打工。
该公司负责人陈观志介绍,荔波生态资源优质,是高品质桑园种植区,2019年5月,桑芽菜农产品加工基地车间投产,工人们对清晨采摘回来的桑芽进行焯水、冷却、脱水、包装,桑芽菜产品广受省内外追捧。

白云区通过引导粤盛公司在白云区注册成立销售公司,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珠三角等市场优势,通过协调对接辖区内的广州江南批发市场等销售市场,帮助粤盛公司拓宽桑芽菜等产品的市场销路。半年时间内,粤盛公司在西宁、重庆及珠三角城市等地销售桑芽菜共计70吨,销售金额196万元,有效促进当地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助力脱贫攻坚。
至今为止,该企业流转了约2600亩土地,土地流转费亩均约300元,既让当地农户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也盘活了当地闲置及低效土地。目前,粤盛公司已吸纳就业员工113人,其中有76名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年收入可达7千多元以上;通过土地流转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84户307人脱贫。
陈观志表示,该公司计划投资2000万元,预计每年创造1500个就业岗位和培训蚕桑养殖500户,最终打造荔波县两万亩桑蚕基地,以及日产10万斤桑芽菜农产品加工基地。

总投资14.3亿元为传统产业注入附加值
桑芽菜农产品加工在当地是一个全新的产业,也是发挥传统产业附加值,激活一个地区经济的成功案例。像这样到荔波县投资,参与荔波县资源开发、经济技术合作的企业还有很多。
王润泉介绍,两年多来,白云区帮扶队伍积极协助、引导东部企业到荔波县投资兴业,实现互利共赢。期间,广东省广州敏捷投资有限公司、广州甜玉米酒店有限公司、广东省德庆县农业公司等多家广东企业落地荔波县,项目总投资14.3亿元,目前已投资2.5亿元,为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就近吸纳就业人口带动脱贫。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汤南 通讯员张艳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