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忠军:创新玉米品种,助力“种养”闭环
【编者按】2021年5月,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作为市委办公厅乡村振兴帮扶集团成员单位之一,对口帮扶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潭镇桐岭村、花田乡花田村、浪坪乡浪水坝村,并根据派驻点农业产业实际情况,选派3名专家分别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帮助3个村确定主导产业,助力农业提质增效。今年5月,新老驻村第一书记完成轮换,而新的故事也正在被续写……

7月,酉阳县花田乡花田村。树荫掩映间,排排玉米屹立在田地间,等待着丰收。
“嗡。”一张照片突然从花田村第一书记付忠军的手机上弹出。照片里,田地间的玉米叶片卷曲着,表皮被不知名生物大量啃食。
“付书记,你快来看看,我家的玉米这是怎么了!”村民齐贵川无助的声音从手机里传出。
“可能是草地贪夜蛾。”付忠军查看照片后,冷静分析。为证实判断的准确性,他急忙赶往齐贵川的玉米地,着手调查。
半透明薄膜小孔、不规则的长形孔洞……种种迹象表明,付忠军的判断十分准确,这就是草地贪夜蛾所造成的破坏现象。
“草地贪夜蛾对玉米的危害性极高,若发现要引起高度重视。”付忠军当机立断,使用氯虫苯甲酰胺等药物对玉米进行“治疗”,阻止了草地贪夜蛾对玉米的进一步伤害。
“多亏了付书记,不然我们这次又不知道要损失多少。”齐贵川紧紧握住付忠军的手,连连道谢。

5月,作为重庆市农科院青贮玉米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的付忠军接过“接力棒”,来到花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除了给予村民技术指导,他还通过自己的学识,在花田村优化种植结构,因地制宜推广新的特色玉米类型——青贮玉米。
花田村以鲜食玉米产业为主导产业,并引进重庆敏兴集团建立牛厂,利用鲜食玉米秸秆加工牛饲料,实现生态养殖。但随着牛数量的增加,鲜食玉米秸秆数量告急。
2022年4月,受敏兴集团负责人邀请,付忠军通过线上指导,在花田村小规模地进行青贮玉米的试验。他说:“这是一种专门用来制作青贮饲料的玉米,收获期较普通玉米短十余天,且全株都可加工利用,减少了采收果穗、晾晒等环节,在节省村民劳动力的同时,作为饲料原材料的营养价值也会更高。”
此次试验非常成功。于是,上任后,付忠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广青贮玉米。
8月,青贮玉米在花田村“首战告捷”:推广种植105余亩,每亩产量约4吨,为花田村敏兴肉牛养殖基地提供优质的青贮饲料。同时,花田村敏兴肉牛养殖基地的肉牛产生的牛粪经过腐熟加工,又成为青贮玉米种植的有机肥料,形成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的闭环。



“村民们的接受程度较高,愿意继续种植青贮玉米。”在花田村的有力实践让付忠军激动不已,“能通过自己所学造福群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