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一、品种选用

玉米品种选用抗倒伏能力强、生育期适中的紧凑型或半紧凑型品种,建议选用正大999、康农玉808、大爱12、川单99、新中玉801、渝青385等品种。

大豆品种选用耐荫蔽、抗倒伏的中迟熟大豆品种,选用油春1204、中豆46、南豆31、渝豆11等春大豆品种。由于我区常年玉米生长中期光照不足、盛夏伏旱较重,一般不建议采取套作夏大豆模式。

二、行比配置

春玉米—夏大豆带状套作采用3:2(3行大豆:2行玉米)行比配置。生产单元宽度2.2~2.4米,玉米行距40厘米,大豆行距30~35厘米,玉米大豆间距60~70厘米。

春玉米—春大豆带状间作(夏玉米—夏大豆间作)采用4:2(4行大豆:2行玉米)行比配置。生产单元宽度2.5~2.7米,玉米行距40厘米,大豆行距30~35厘米,玉米大豆间距60~70厘米。

三、播种时间和方式

1.播种时间:根据海拔高度和种植方式确定播期,低山区至中高山区,春玉米3月中旬至4月中旬;春大豆3月中旬至4月中旬;夏大豆5月下旬至6月下旬。在宜种时段,尽量早播,减轻高温伏旱威胁。

2.播种方式:农户小规模种植建议玉米采用双株育苗移栽,丘陵、梯田规模化种植,建议采用简易播种器定距(标记纯)人工点播,或采用大豆玉米手推式播种机直播,平坝、浅丘等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区域,可采用机械播种;大豆以人工播种为主。

四、适宜密度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密度应与当地同品种净作玉米密度相当,一行玉米的株数相当于净作玉米2行的株数;大豆密度达到当地同品种净作大豆密度的70%以上。

大豆玉米带状套作3:2行比配置。玉米播种粒数4000粒/亩左右,确保有效株数不低于3500株/亩;大豆播种粒数9000~10000粒/亩,确保有效株数不低于7000株/亩。机播玉米、大豆均单粒穴播,玉米株距14~15厘米、大豆株距9~10厘米;人工点播玉米、大豆一穴均定苗双株,穴距较机播增加1倍。

大豆玉米带状间作4:2行比配置。玉米播种粒数4000粒/亩左右,确保有效株数不低于3500株/亩;大豆播种粒数11000粒/亩左右,确保有效株数不低于7500株/亩。机播玉米、大豆均单粒穴播,玉米株距13厘米、大豆株距9~10厘米,玉米大豆均单粒穴播;人工点播玉米、大豆一穴均定苗双株,穴距较机播增加1倍。

五、合理施肥

大豆、玉米分别调控施氮肥,玉米要施足氮肥,大豆少施氮肥,肥力条件好的不施氮肥。玉米亩施高氮低磷钾复合肥,纯氮亩用量不低于15公斤;大豆亩施低氮高磷钾复合肥,纯N亩用量不高于3公斤。采用侧深施肥,肥料距离播种行15厘米,深度10厘米左右。

带状间作:玉米播种时每亩施用40-45公斤(27—5—5或近似配方)高氮稳定性复合肥及16公斤钙镁磷肥(含磷12%)。大豆播种前钼肥拌种、可适当蘸拌根瘤菌,播种时每亩施用12-20-13(或近似配方)低氮复合肥15公斤,土壤瘠薄的新开垦地块在大豆初花期可适当追施3—5公斤尿素。

带状套作:按净作玉米高产施肥标准施肥。玉米播种时每亩施25公斤复合肥(15—15—15或近似配方)作底肥;大喇叭口期左右大豆播种时,在离玉米植株20厘米处每亩追施30公斤复合肥(27—5—5或近似配方)兼做玉米追肥及大豆底肥,全生育期大豆带不单独施肥。

微肥促花保荚:大豆分枝期、初花期与鼓粒初期,结合病虫统防及调节剂处理喷施叶面肥,单次每亩喷施800—1000倍液的90%磷酸二氢钾50克+稀施美50毫升;套作模式下大豆在初花期可添加8%胺鲜脂20克,兑水30—40公斤。

六、除草方法

1.封闭除草:在播种后2天内,雨后无风、土壤湿润,立即封闭除草。可选用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50—85毫升/亩,兑水30—50公斤喷施。

2.苗后定向除草:土壤封闭效果不理想的,需要在苗后分区域定向除草。玉米种植带在苗后3—5叶期选用80%烟嘧磺隆可湿性粉剂4—5克/亩+200克/升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67毫升/亩,兑水30—40公斤定向茎叶喷雾。大豆种植带可选用25%氟磺胺草醚水剂60—100毫升/亩或10%精喹禾灵乳油25—35毫升/亩+25%氟磺胺草醚水剂60—100毫升/亩,兑水30—40公斤茎叶喷雾。

七、化学控旺

土壤肥力高、植株旺长采用化控调节剂控高:在玉米7—10片展开叶时,亩用胺鲜·乙烯利(玉米矮丰)25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严格控制用量,不能重复喷雾;大豆在分枝期和初花期分别用5%烯效唑20—50克/亩(苗期剂量可小至20克),兑水30公斤喷雾防徒长和抗倒,不能重复喷雾。严格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推荐浓度和时期施用,不漏喷、重喷。

八、病虫防治

1.播种期:种子处理以防治大豆根腐病、玉米茎腐病、丝黑穗等土传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草地贪夜蛾等苗期害虫为主,选择含有精甲•咯菌腈、丁硫•福美双、噻虫嗪•噻呋酰胺等成分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不同区域应根据当地主要病虫种类选择相应的药剂进行种子处理。

2.苗期—玉米抽雄期(大豆分枝期):一是采取理化诱控措施,在草地贪夜蛾米螟、桃蛀螟、斜纹夜蛾等成虫发生期使用杀虫灯结合性诱剂诱杀害虫;二是针对斜纹夜蛾、金龟子(蛴螬成虫)等害虫,自田间出现开始,采用生物防治措施,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等生物制剂进行喷施防治;三是在田间斜纹夜蛾、桃蛀螟、蚜虫、红蜘蛛等害虫发生密度较大时,于幼虫发生初期,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等杀虫剂喷雾防治,根据玉米、大豆叶斑类病害、锈病等病害发生情况,选用吡唑醚菌酯、戊唑醇、苯甲•丙环唑等杀菌剂喷雾防治。

3.开花—成熟期:开花—成熟期是大豆保荚、玉米保穗的关键时期。在前期防控的基础上,根据玉米大小斑病、锈病、钻蛀性害虫,大豆锈病、豆荚螟、粘虫、大豆食心虫、斜纹夜蛾、点蜂缘蝽等发生情况,针对性选用枯草芽胞杆菌、苯甲•丙环唑、苯醚甲环唑、丙环•嘧菌酯等杀菌剂和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阿维菌素、溴氰菊酯或者含有噻虫嗪成分的杀虫剂喷施,兼治玉米、大豆病虫害。

九、收获方法

1.人工收获:玉米籽粒中间灌浆乳线消失,籽粒基部与穗轴的连接处出现“黑层”,达到完熟即可收获玉米;田间大豆叶片脱落,豆荚呈现黄色或黑色,豆荚触碰即有开裂,达到完熟即可收获大豆。

2.机械收获:先收玉米,可选择小两行自走式玉米收获机,割辐宽度不超过1.6米,玉米收获后待大豆成熟时再用当地常规机具收获大豆;先收大豆,可选择窄幅履带式大豆收获机,割辐宽度不超过1.8米,大豆收获后待玉米成熟时再用当地常规机具收获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