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进口增幅300%,国内玉米价格突破1.4元/斤,今年种玉米有盼头

今年的玉米市场跟往年相比,可以说有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国内的玉米价格要明显高于往年,另一方面是玉米进口量屡创新高,早已超过720万吨进口关税配额。根据海关总署发出的数据显示,2021年1-4月,我国累计进口了858万吨玉米,总金额达到139.19亿元,平均进口均价为0.81元/斤。与2020年同期相比,玉米进口总量和进口金额分别增长了301.2%和335.8%,增长幅度还是非常明显的。

玉米价格方面,6月11日,国家粮食和物质储备局发出了监测数据,全国玉米收购价为1.06-1.68元/斤,平均收购价为1.4元/斤。而在2020年6月1日时,玉米价格的波动区间为0.75-1.18元/斤,平均收购价只有0.99元/斤,也就是说今年的玉米价格,跟去年同期相比,价格上涨了0.31-0.5元/斤。

其实,还有一个对比,那就是当前进口玉米均价和国内的玉米价格,存在0.59元/斤,这么明显的价格差,这或许也是进口玉米增加较快的因素之一。玉米价格稳步上涨,对于种植户来说,这样的场面是希望看到的,那么今年农民种植玉米是否有盼头?微尘微视界认为下半年的玉米价格依然会很坚挺,种粮收益会高于往年,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玉米价格处于易涨难跌状态

自从临储玉米顺利实现去库存后,玉米市场的格局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来玉米库存量较为充足,导致玉米价格被压制,没有了库存压力,玉米价格就开始进入上涨模式。去年的玉米价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不断投放临储玉米,但玉米价格依然稳步上涨,而且在东北主产区收获玉米时,玉米价格也没有出现明显下跌。今年基层农户、贸易商等,更是看好后期的玉米价格,这种情况下,粮贩、玉米深加工企业等角色,想压价收购的可能性就不是很大。

二、国际粮价暂无下调的趋势

今年不只是玉米价格出现上涨,在外围市场,稻谷、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其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个是因为疫情因素,很多地方恢复生产受阻,田间地头管理也没跟上,导致粮食作物总产量低于预期。第二个是因为不利天气因素频发,干旱、洪涝等因素,都对玉米产量有影响。第三个因素就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很多国家为了增加国内的粮食储备,原来有粮食出口的,如今也主动减少出口,甚至直接表示不出口粮食,这就使得依赖进口的地区粮价非理性上涨。短期来看,国际粮价不太可能明显回落,玉米价格同样难下跌。

三、天气因素容易带动玉米市场行情炒作

虽然说玉米价格异常波动时,会触发宏观调控,但玉米市场客观上也存在一定的行情炒作,特别是出现异常天气时,玉米价格也容易出现波动。当然,农民很多时候是没有定价权和话语权的,贸易商、玉米深加工企业议价能力较强,比如说玉米深加工企业持续下调玉米收购价时,那么粮贩在基层收购玉米时,给出的收购价也不会很高,那么玉米价格也会出现回落。而当基层农户手中的余粮逐步转移至贸易商手中时,玉米市场又发生了变化,贸易商放缓售粮节奏,而玉米深加工企业又想收购玉米,此时价格博弈现象会较为明显,无形中会带动玉米价格波动。

四、玉米消费量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

通常情况下,玉米消费市场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玉米的深加工方面,比如加工成玉米淀粉、玉米油、乙醇汽油等,这种消费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特别是乙醇汽油方面,如果大规模放开推广,那么玉米的消费量会更大。另一个部分是玉米饲料需求,当前国内的生猪产能不断恢复,虽然生猪价格出现持续回落,但玉米的饲料需求是持续增长的,养殖户想要买1元/ 斤的玉米如今很难买到了,有的养殖户采购的玉米价格已经超过1.5元/斤。今年玉米价格处于相对高位,很大程度上是有消费量的支撑,后期如果消费量继续增长,而基层农户采收新玉米后,又存在明显的惜售现象,那么玉米价格就容易走出持续向好的行情。当然,一旦玉米价格偏离正常值,国家宏观调控也会发挥作用,玉米价格就会恢复至正常水平。

总之,今年前4个月玉米的进口总量,已经超过了720万吨的关税配额限制,而且进口玉米还在源源不断地到达我国沿海港口,这跟往年相比有很大的变化,通常情况下,关税配额外的进口玉米,其价格会高出不少,但这种情况下,玉米进口量依然没有减少,这对国内的玉米价格是很大的支撑。总体来看,今年种植玉米,只要产量、品质保持较高水平,那么种植玉米,收入会比往年高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