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说麻明五谷不分,谁知道“五谷杂粮”都是啥?
丰镐遗子/书文 ;话百里秦川,讲陕西故事,请关注“睁眼看西安”
土豆官名马铃薯,西安本地人叫“洋芋”,2016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世界第四大主粮,紧随小麦、玉米、水稻之后。中国人将粮食成为“五谷杂粮”,将“五谷不分”比喻人昏庸愚蠢。现在的五谷指的是稻(大米)、黍(玉米)、稷(谷子)、麦(小麦)、豆(大豆)。其实最早西周的五谷指的是麻(麻籽)、黍(糜籽)、稷(谷子)、麦(小麦)、豆(大豆)。春秋时候五谷指的是稻(大米)、黍(糜籽)、稷(谷子)、麦(小麦)、菽(大豆)。今天小编和大家说一说,两种不在五谷内,生在五行中的粮食。
【五谷杂粮】
对于玉米,其它地方的叫法不知晓,西安人都叫“御麦(yu mei)”或者“苞谷(bao gu”。什么御麦叶叶,苞谷杆杆;御麦缨缨,苞谷芯芯,叫起来朗朗上口。1915年出版的第一部《辞源》明确注释:“关中称玉米为御麦。”老以为“御麦”是陕西的方言,原来古而有之。玉米相对于水稻和小麦来说,是个舶来品。玉米最早种植在美洲大陆。
【“玉米”称“御麦”】
在中国还是明孝宗弘治六年的时候,意大利的探险家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在这里发现了玉米。四年后,他把这种植物献给西班牙国王,后流传到葡萄牙。到了明朝弘治十二年的时候,葡萄牙人将玉米种子带到印度。到了明武宗正德十三年的时候,葡萄牙人把玉米作为方物进贡给明朝正德皇帝。玉米正式进入中国。田艺衡在其《留青日札》中写道:“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以其曾经“进贡御前”,故名御麦。”但是玉米的真正普及种植实到18世纪的时候了。至于苞谷则很好理解,苞谷又名包谷,玉米作为一种谷物,果实包裹在玉米皮中间而得名。
【“高粱”称“桃秫”】
对于高粱,其他的方的叫法也不知晓,西安本地人叫“稻秫(tao shu)”或“桃黍(tao shu)”。西安人种的高粱不是直杆产高粱米的哪一种,大部分种的是歪头高粱,主要用高粱稍稍来“拂笤帚(fo tiao zhou)”。有一种甜高粱,本地人叫“甜稻秫”,高粱杆比较甜,本地人称“蜜杆儿”。高粱在中国栽培历史悠久,十分耐旱,是土生土长的农作为,至于高粱为何叫做“稻秫”。还要从“桃黍”说起,“桃”字在古字里面是“禾”字旁右边一个“兆”字,读tao。这个比较好理解,高粱是禾类农作为,耐旱耐涝,不怕洪水干旱,年年能丰收,一年不会白忙,兆头比较好,所以叫“桃黍”。
《睁眼看西安》是“丰镐遗子”创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体。刨根百里秦川,问底周秦汉唐,睁开眼睛,拿出手机,告诉你一个不为人知的老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