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郧阳三大宝”(2):郧阳人依赖与钟情的苞谷
文字|邢方贵编审|杨正林 授权刊发|@秦楚刊号
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玉米,1494年把玉米带回西班牙后,整个南北美洲都有栽培,以后逐渐传至世界各地,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苞谷传入中国的路线图
玉米何时传入中国?国史没有明确记载。研究者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发现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明嘉靖十年(1531),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
最早记载于志书的,是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成书的《巩县志》,称其为“玉麦”,其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平凉府志》称作“番麦”和“西天麦”。
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如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玉米”之名最早见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在原产地美洲以外,中国是玉米种植最为普及的地区之一。玉米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
学者认为,古代玉米传入中国有三条途径:
1、西北陆路传入:先由西班牙传到麦加,再由麦加经中亚细亚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北地区;
2、西南陆路传入:先由欧洲传入印度、缅甸,再传入中国西南地区(15世纪末葡萄牙人可能将玉米先传入印度果阿,然后一路传入爪哇;另一路传入近邻缅甸,再从缅甸传入中国)。
3、东南海路传入:先由欧洲传入东南亚,经中国商人或葡萄牙人由海路传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即康熙三十九年(1700)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康熙十四年(1701)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康熙五十七年(1718),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嘉靖十年(1531)到康熙五十七年(1718)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有人根据元贾铭的《饮食须知》(1367年前后)中谈到玉蜀黍,而且元代尚食局(元朝宫廷里一个管理皇帝膳食的专门机构)有御麦面,以为我国元代已有玉米。这种说法未必正确。所谓御麦面,不过是专制皇帝御用的上好麦面。
苞谷的植物属性及别名
《饮食须知》中谈到玉米很早就是美洲本地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很多关于玉米的故事,还在地下发掘出远古玉米的籽粒,以及用大量黄金、陶土和玉米穗做成的玉米神像。而在其他各国的历史上,直到十五世纪,没有一个国家有有关玉米的记载或任何迹象。所以可以这样说。玉米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才传到旧大陆各国的。
玉米(拉丁学名:Zea mays L.)是禾本科玉蜀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玉蜀黍、棒子、包谷、包米、包粟、玉茭、苞米、珍珠米、苞芦、大芦粟,东北辽宁话称珍珠粒,潮州话称薏米仁,粤语称为粟米,闽南语称作番麦。
玉米是一年生雌雄同株异花授粉植物,植株高大,茎强壮,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农作物,至今世界玉米年产量达11亿吨。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玉米一直都被誉为长寿食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纤维素等,具有开发高营养、高生物学功能食品的巨大潜力。
郧县大茬包谷与毁茬苞谷

具体到我们郧县,苞谷按播种时间分为大茬苞谷和毁茬苞谷两类。大茬苞谷是上年专留的白地点的苞谷,大约仲夏可收获。大茬苞谷长势良好,等挂穗时远远望去,两米左右高的苞谷林青绿可人,顶花散开如璎珞。叶片间的苞谷穗如牛角般突出在浓密的肥厚叶片间,紫红、金黄、淡黄的苞谷胡子为大片葱绿点缀出星星点点的彩色。大茬苞谷一般收成较好。
毁茬苞谷就是在坡、坪地的小麦收割后又播种的苞谷。但这一季的苞谷却只能是“望天收”了。因为毁茬包谷的生长期主要是在伏天,而郧县的气候伏天常常缺雨,称为“伏旱”,又称为“掐脖旱”。一遇到连续干旱,则坡地的苞谷就会渐渐干枯,直到枯死,远远望去,那一块块坡地毁茬苞谷枯黄一片,点把火就会着!农人们叹息说,老天爷又不让收这季的苞谷了……
遇到大干旱,农民的办法就是锄草。苞谷长半人高,草也就死的差不多了,锄草主要是破坏地表的毛细水管保墒。至于当年报纸、后来的电视报道某某生产队“天大旱,人大干,抗旱保丰收!”纯属骗领导的鬼话:苞谷地里撒一大泡尿,不一会就不见湿影,一个队几百亩苞谷从哪儿浇起?
锄苞谷也是这个季节最苦的活儿。大路上走半里路,人都热得喘不过气,钻到苞谷林里,那气温都是五六十度。当时的下放干部(俗称“五七战士”)、知识青年及城市下放的居民跟当地农民一起去锄苞谷,实在热不过,便挽起袖子、裤腿,甚至穿背心干,结果犯了大忌:苞谷叶子把胳臂腿割出一道道印痕,汗流上去火烧火燎辣乎乎的痛!这才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再望望农人们,人家都是穿的打补丁的长衣长裤,把自己悟的严严实实的。这才悟出人家种了几辈子庄稼,懂得自我保护。有的知青半认真半自嘲地感叹:难怪毛主席他老人家说要我们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毁茬苞谷生长的最好天候是农历五月天旱,好锄草保墒;六月下连阴雨促苞谷快速生长。所以农民都知道“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当然,在大山阴沁的地方,毁茬苞谷会长得很好,几乎年年丰收。譬如郧县大柳乡,山大谷深,树木茂密,就不怕伏天的“掐脖旱”。当然这儿的苞谷生长期也长,磨出的苞谷糁特别黏也特别香,如今已是郧阳的品牌特产了。
郧阳人对苞谷的依赖与钟情

苞谷实在是一个极好的粮食品种。自康熙中期传入郧阳后,三百余年来,就成了我们郧阳人的救命粮了。 苞谷主要是磨成苞谷糁吃。乡下可以做红薯包谷糁、南瓜包谷糁,更多的是酸菜包谷糁。粮食充裕就糊稠一点,可以上筷;如遇灾年或粮食欠缺就糊稀一点,盛碗里抱着碗喝;最缺粮的大灾之年,大锅里熬一锅干红薯叶子泛着黑汤,只抓一两把包谷糁撒锅里,农妇们说是“叫起浑个水儿。”盛一碗捧着,那碗里照得见人影。农民自嘲:“盛一碗饭,两个人吃(吃饭人和碗里的人影)!”唉,不管咋艰难,这饭总还算粘点粮食呀……
这是乡下人的生活;城里的引车卖浆者流、扛大包的、打短工的、木匠砌匠、也几乎全年靠这苞谷糁度命,养家活口。能吃上苞谷糁,就是最低生活保障。因为粮食中这苞谷糁供应最充足,也最便宜,建国初一分钱一斤,后来涨到二分。那时木匠砌匠师傅一天工资是两毛钱,小工子是一毛钱。但可以买十斤五斤苞谷糁。有时候十天半月找不到“活路”(工作),家里就有些揭不开锅,苞谷糁也就糊得照得见人影。当家的就会哀叹:“唉,再过两天,怕是连稀包谷糁也喝不上了……”
建国初期新政权工作人员的薪金是发苞谷。乡镇长级别的大约是月薪三斗苞谷(约一百斤)。
那时节苞谷不单是平常糊口,逢年过节,城乡百姓都舍得炒苞谷花待客兼打发孩子。你没见那时小孩随大人给邻居拜年,邻居总会抓一大把苞谷花给孩子们。所以那时童谣说:“拜年拜年,苞谷花上前。”
苞谷也可以熬糖。有些生意人熬出苞谷糖,略冷却些切成块摆出来卖;还有的把苞谷糖熬成“糖稀”,然后倒入苞谷花搅匀,待冷却凝固后切成糕点块卖,它虽比不上酱园里那“米花片”、“核桃糕”、 “花生谗”“芝麻片”,但一样馋得小东西们吮指头、流口水。苞谷也可磨成面粉。那面粉可漏“蛤蟆咕咚”,更可在檊白面时当“面扑”。撒苞谷面扑檊出来的白面有“瓤筋”(筋道)还不糊汤。至今城市里压面铺大多选用苞谷面扑。
如果哪家苞谷糁略充裕,主妇们也会把它和成面团,做成苞谷碜馍,圆锥状,下部中间有一圆窝,或者就叫“窝窝头”。那是缺粮年代的“奢侈品”,尽管它粗糙得难以下咽。所以,只要有条件吃白面馍的家户,绝不会做难以下咽的苞谷糁窝窝。谁知世易事异,当年端不上席面的苞谷糁窝窝头,连同煮嫩苞谷穗、小红心红薯、白面上铺红薯面的小花卷今日都出现在宾馆的宴席上——人们吃腻了大鱼大肉,想养生,换换口味吃点粗粮。不过宾馆的窝窝头、小花卷做得小而精致,如皇宫或贾府的点心。

另外,从当年农村走出来的人,有一个对苞谷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那就是大扳苞谷时,有时会发现有三两株还没老熟的青苞谷,年轻人就会掰下来,就近找人家在锅灶红火灰中烧着吃。队上也不干预。那烧苞谷穗粒粒饱含嫩浆,烧熟了,满嘴甜香!如今有人在街边烤嫩苞谷穗卖,那路边飘散的苞谷的甜香,好诱人……
心酸的“浆粑”
郧县五峰、鮑峡、叶大、大柳等大山区,更有一种特殊的苞谷食品叫“浆粑”——这些地方山大野物多,松鼠、獾子、野猪、山鹰等,不等苞谷灌满浆,就去吃;尤其是野猪连吃带糟害,一片包谷地,它们一夜会踏成一片。所以大山人家不能等苞谷成熟,挂穗以后不久,就把青苞谷搬回来,连嫩苞谷挺一起碾子碾,上磨推,推出的糊糊的苞谷浆,用腰盆、大缸装起来,按瓷实。做饭时锅里熬菜的水开了,则挖一两勺子“浆粑”倒锅里,撒些盐搅搅就可以吃了。浆粑糊糊的稠稀,也根据活路的轻重和家里储备的浆粑多少决定。
那浆粑,没有了纯包谷糁的清香,味道总有点酸酸的。不是山里长大的,总有点吃不下。但你别以为山里人不讲究口味,人家有的是办法对付这日复日、年复年的酸酸的或者涩涩的、苦苦的各种菜糊糊:山里人每家都有一钵子下饭菜——用青辣椒、蒜瓣、窖兜子葱在石碓窝里冲成糊糊,有条件的滴些香油。不管什么糊糊,挖两勺这辣椒葱蒜水水儿倒碗里搅搅,强烈的辛辣就掩盖了各种苦涩。
如果来了客人,主妇们也会多挖些浆粑,掺点白面或杂面,蒸或者烙成浆粑馍,虽也酸酸的,但蘸辣椒葱蒜水水儿照样好吃。
储备的浆粑到了冬季或春上,那缸里或腰盆里表层就会形成一层灰黑色的霉,但你不用担心,有经验的山里主妇会用勺子轻轻地把表层霉变扒开一些,下面仍然是金黄金黄的浆粑糊糊,照样可以吃……
苞谷浑身是宝
这苞谷对于农人来说,浑身都是宝:苞谷杆砍下后,可以喂牛,也可以当柴烧。不过刚砍下的青苞谷杆人们当下不会挑回去,而是七八捆拢在一起堆放,上尖中下空,等晾到半干才往回挑,称为“苞谷拢子”。旧时代叫花子、逃荒的人冬夜就可钻苞谷拢子以避风寒;胆大偷情的男女也会跑到野地里苞谷拢子里幽会,不过很少,那时的人们大都比较讲规矩……
苞谷掰下的包裹壳叫“苞谷衣子”,可以喂牛;在缺少龙须草的地方,也有人把苞谷衣子软和的内层撕成条条打草鞋底子。
过去个体生产,苞谷衣子并不全部剥尽,而是留下内层三四披,然后四五个金灿灿的苞谷穗儿绑成一扎,一扎扎挂在前檐墙房挑架的横杆上,让秋冬的风把苞谷充分吹干。这些苞谷穗子与前檐墙上挂的红辣椒、大蒜、窖兜子葱,形成当时农家一道独特的秋收风景图。
成熟的苞谷那苞谷胡子已经干了(苞谷老熟苞谷胡子会变黑,称为“黑胡了”),可乡下有些老人抢着收集,拿回家像搓草绳那样把它搓成七八尺或丈把长的若干根“火绳”,搭在空闲角落,等它充分干透后,拿一根点着,扔在场院里,由它慢悠悠地冒青烟烧着。老爷子抽旱烟,烟袋锅伸到火绳头上,吸两口,烟袋就着了,省了火柴、火镰、火纸;农妇们要做饭,也拿起火绳吹吹,吹出明火,点燃引火柴草……
褪下苞谷粒的苞谷挺也是好东西,农民可舍不得把它当柴烧。冬季里火炉里生火,架三五个苞谷挺,下面塞点绒柴,一点火,不一会苞谷挺着了,上面再架硬柴。或者来了客,加七八个苞谷挺,火就旺了……
苞谷今日的功效

苞谷,自康熙年传入郧阳以来,三百多年来养育了我们多少代人!现在,随着社会的飞速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但是,苞谷仍然“走红”!
农村老太太用苞谷糁喂离了奶的孙子孙女,小东西们一口口咂摸吸吮着吃得好香。有时老奶奶只顾和人说话,喂到娃子鼻头或下巴上,小家伙会伸出小舌头舔舔。奶奶会撩起围腰子擦一把继续喂,还叨叨“他妈留的啥麦乳精、菊花晶,啥喝头?甜悦悦的,也不长肉。只有我们山里这苞谷糁长肉!”说着,又喂一勺儿,“苞谷糁,吃的胖墩墩!看我们娃子,真是吃一口长一口!”大锅熬出的包谷糁,香!
城市的老人为了保健,坚持要吃粗粮,每天一顿苞谷糁。还互相打听在哪儿能买到正宗的“大柳苞谷糁”!
至于农村有眼光的能人,不外出打工,流转别人撂荒的几十亩山地,雇请人大面积种苞谷,以苞谷养鸡、养黑猪、养牛、蒸酒……一到腊月,城里人成串开着车来买土鸡、土鸡蛋、黑猪肉、牛肉、小窖酒。这些能人富得流油,迁居城市的仨儿俩女,一年到头无污染的鸡子鸡蛋猪肉牛肉包下供应;门前场院里停的既有农用车,更有小汽车。他们有事进城,几十分钟或个把小时就到。路上还不断有迎面开来的车子喊“今年过年要给我留几十斤黑猪肉!”“你那酒不错,腊月间给我弄四五十斤二锅水儿!”
苞谷可以走向国际市场

如今的苞谷在国际上也是一宝。记得当年***学习罗马里亚经验,提倡大办农工商联合公司。郧县也成立了农工商公司,挂帅的是没有农业生产经验的县长刘明星。但听说广东好做生意,决定到广东去找找关系,看看有没有门路。他们居然打听到我父亲在广东佛山市,是老军人、老干部,有人脉。便决定带商业局长王林舫、县社主任秦道成、物资局长易岐武一起去。但郧县拿什么出去做生意,县里拿不定主意,天麻?太少!干酸菜?笑话!总不能拿苞谷红薯干吧?谁知头脑灵活的易局长说就带十斤苞谷!
他们找到我父亲,但我父亲完全不懂也不涉足生意。但家乡父母官来求,不好拒绝。好在他四野的战友很多,特别是一位湖北光华县的战友刘光文就是佛山外贸局的,而且深谙生意之道。便为刘县长等引荐。交谈之下,刘某发现这些人毫无对外贸易经验,只有那易局长思维前瞻,头脑灵光,并强调郧县大山区批量生产的特产是苞谷,大概可以与外界交易。
刘某联系香港方面找到一位东南亚粮食加工方面的商人。他把郧县带去的苞谷带回香港检验。三天后,他来洽谈,刘某翻译,他说鄂西北的苞谷成色很好。并介绍他的公司对苞谷进行深加工:淀粉部分做高档糕点与药物辅料,其余部分做饲料,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苞谷外面那层晶亮的外壳,可以提炼很多稀有元素……说完,他就拿出合同,说第一批要100顿,每公斤0.22元。
王、秦、易大喜。王局长、秦主任还称赞易局长真有头脑:那时郧县苞谷0.06元一斤,这一百吨该赚多少啊!但拍板的刘县长沉吟一番,谢绝了对方:我们县一年没这么大的产量。
事后,易局长对王、秦说,糊涂啊,郧县没有这么多,周边的竹山、竹溪县、郧西县、河南淅川县都盛产苞谷,可以组织收购嘛……
外贸专家刘光文对我父亲感叹:“懂行的不当家,当家的不懂行!”
这段小插曲,说明我们的苞谷,前景非常可观啊!
苞谷,名副其实的郧阳之宝!
下期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