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代种业突出创新成果展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发展至今,北京成为了全国种业创新中心、全国种业企业聚集中心以及全国种业人才聚集中心,拥有全国80%以上的国家级种业科研力量、种业领域过半数的院士;每年育成各类粮、菜新品种400余个,品种数量和销售额均占全国10%。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在种业创新与培育方面都有哪些成果吧!
多年来,在国家和北京市大力支持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坚持以种业重大科技需求为导向,持续开展种业科技创新,形成了与种业产业链相匹配的较为完整的由种质资源、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品种创制、种子质量控制、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各环节构成的种业科技创新链条,取得了一大批种业突出创新成果,为北京及全国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和种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三”五以来,累计审(鉴、认)定新品种402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71项,获得政府科技奖励30余项。在蔬菜、玉米、杂交小麦、大桃、鲟鱼等领域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接下来,小编带您浏览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成果
在玉米种业创新方面
选育出国审玉米新品种100多个,累计推广3亿亩以上,增产粮食100多亿公斤。其中,“京科968”年种植面积超过2000万亩,累计种植超1亿亩,是我国当前春玉米种植面积最大品种。通过国家五大玉米主产区审定,创1362.07kg/亩机械实收高产纪录,被农业农村部誉为“我国近十年来作物育种标志性成果”,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京科糯2000”是我国鲜食玉米种植面积最大、范围最广的主导品种,累计种植1亿亩以上,全国30多个省市均有种植,占全国糯玉米总面积50%以上,成为越南等“一带一路”国家主栽品种。
高叶酸甜加糯玉米品种“农科糯336”,叶酸含量高达300μg以上,被赞誉为“最好吃的玉米”。
“京农科728”是我国首批通过国家审定的机收籽粒品种,累计推广3000万亩以上,入选“2020年中国农业农村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十项重大新产品”。
率先建立玉米品种DNA指纹鉴定技术,构建已有10万多个品种全球数量最大的玉米标准DNA指纹数据库,被农业部授予资质,并广泛应用在品种审定、司法鉴定等领域,累计鉴定样品20多万份。
在杂交小麦方面
攻克国际性科学难题,首创“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并实现产业化。被***院士评价为是我国继杂交水稻之后又一原创性重大成果”。
杂交小麦具有高产、稳产、抗逆、适应性强,抗旱耐盐碱等突出优势,节水30~50%,平均增产20%以上。在巴基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试种成功,首次在国外审定了杂交小麦品种“JM6-3”,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在北京油鸡种业创新方面
北京油鸡又称之为“中华宫廷黄鸡”,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北京市保留下来唯一地方鸡种,具备“三黄、三毛和五趾”的特有外貌。在保种的基础上,培育北京油鸡专门化品系和配套系5个,已在全国32个省市推广500万只,被誉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鸡”。
在蔬菜种业创新方面
西瓜、白菜、南瓜等基因组研究国际领先;构建了国内首个蔬菜高通量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平台,率先实现高通量分子标记育种技术规模化应用。在国际上率先突破了西瓜和白菜的高效基因编辑技术。建有国内首个被ISTA认证的实验室。
培育蔬菜品种100多个,白菜、西瓜、辣椒等主要蔬菜品种连续多年入选农业部推介主导品种,占全国入选蔬菜品种1/3。秋播大白菜品种“京秋3号”和“京秋4号”,占华北和东北大白菜市场份额的65%以上,多次获得农业部和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京欣”、“华欣”、“京美”系列西瓜品种,在华北、华东等保护地西瓜主产区占有率超过60%,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京葫36”、“京葫42”、“翠葫336”为代表的系列西葫芦品种,在冬温室品种市场份额约占90%,彻底打破了国际跨国公司的垄断地位。
“京研种业”良种产业化规模连续多年突破亿元,居国内蔬菜种业龙头地位。
在桃种业创新方面
育成新品种60余个,完全摆脱国外品种依赖,实现桃品种国产化。其中,油桃、蟠桃系列新品种数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占平谷主栽品种70%。其中,“瑞蟠21号”是国内蟠桃品种中最晚熟品种,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万亩;“瑞蟠101号”是晚熟大果型黄肉蟠桃,属于高端礼品品种,市场潜力巨大。
在鲟鱼种业创新方面
率先创建了鲟鱼全人工繁育技术体系,实现鲟鱼苗种一年四季周年繁殖,鲟鱼种苗销售量占全国60%以上,有力支撑了北京鲟鱼种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