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志愿 | 赵久然:培育玉米良种,让亿亩农田增收
赵久然
培育良种 亿亩农田增收

简介
赵久然(1962年出生),北京平谷区人,1989年加入中国***。现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星火
建立玉米DNA指纹库
走进赵久然的办公室,桌上放着一本农业科学家的人物传记——《诺尔曼·布洛格》,“1986年研究生毕业后,不少同学都在忙着考托福出国,因为这本书,我选择了下乡。”赵久然说。
“诺尔曼·布洛格都能去第三世界国家的偏远农村小镇搞科研,国家培养了我这么多年,该为国家做些贡献了。”带着朴素的念头,赵久然留在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并主动提出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延庆蹲点搞科研。6年间,赵久然跑遍了延庆20多个乡镇,白天和技术人员、农民一起忙碌在田间,晚上就睡在农业科技站的办公室里。
赵久然发现,农民经常买到“张冠李戴”或以次充好的假种子,这样的种子种到地里,会导致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可玉米品种成千上万,光看种子或植株外形很难分辨。赵久然想,能不能在播种前,就快速准确鉴定出种子的真假?
经过多年潜心研究,赵久然团队建立了全球数量最大的玉米标准DNA指纹库。“以往鉴定种子,得种到地里长出来看,往往需要一个生长季甚至一年时间。如今有了分子指纹鉴定技术和指纹库,一天就能出结果!”赵久然不无骄傲地说,目前,指纹库里已有6万多个品种,累计鉴定了20多万次,为我国的玉米品种审定、品种真伪鉴定提供科技支撑。
北京轨迹
育种“京科968”玉米增收
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的经历还让赵久然意识到,农民对于良种的认可和接受度很高。于是,离开延庆后,赵久然就从研究玉米栽培转向育种。
“育种是个既需要汗水又需要智慧的活儿。”赵久然说,每年的七八月是授粉高峰期。早晨7点多到地里,晚上7点多才能返回,烈日炎炎下,每天在试验地里走上几万步是常态,工人们都累得受不了,可大家却还在坚持。
“育种就是要把尽量多的优点全聚合到一个品种上,其难点就像玩魔方,一面调齐很容易,难的是六个面都调齐,常常顾此失彼。”
经过10年的努力,2011年,具有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易制种等优良特性的“京科968”杂交种通过国家审定。很多农户种植后,亩产能达到1000公斤。通过多年的大面积示范推广,现在已成为我国累计种植超过一亿亩的主导大品种,增产粮食100多亿公斤。
此后,“农科糯336”诞生。这种玉米强化了高叶酸等特殊营养,被誉为“最好吃的玉米”。
志愿
要用工作成绩回报国家
1989年4月,赵久然加入中国***,回想起入党时刻,他依旧心潮澎湃。“很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代。我更要牢记初心和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言,用工作成绩回报社会,为国家做出应有贡献。”
多年来,赵久然带领团队选育并通过国家审定和省级审定的玉米新品种有100多个,累计推广种植3亿多亩。“京农科728”成为首批通过国家审定的适宜籽粒机械化收获的品种;“京科糯2000”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鲜食玉米品种,并成为越南等“一带一路”国家主导品种……
赵久然说,“有价值的人生是你为社会为国家多做贡献。我作为一名从事农业科研的普通党员,能够多出好品种、好技术,让亿万农民增产增收,就是在为社会多做贡献,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