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如何来到中国的?其实它的历史只有四百多年!

玉米,最先跟随哥伦布的船队抵达西班牙。

玉米被作为名贵而稀有的观赏和庭院植物,种在了西班牙等国家的王宫之中。

后来玉米的食用价值逐渐被欧洲人所认识。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玉米从西班牙一路传播到了葡萄牙、意大利、土耳其、希腊、法国等地。

由于玉米十分高产且环境适应能力极强,能够在寒冷、炎热、干燥、潮湿等各种气候条件下生长。

因此它在很多欧洲国家逐渐成为一种热门的谷物,尤其是在欧洲南部农业中站稳了脚跟。

玉米的到来,使欧洲南部的农村景观、农业传统、饮食习惯和整个生活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变化。

由于玉米种植方便、价格低廉,一方面为地主、佃农、放债者、土地领主和新的中产阶级带来了财富。

另一方面日益成为普通民众的食物,尤其是在遇到饥荒时,几乎成了穷人们唯一的救命稻草。

自从玉米被引入之后,欧洲的人口数量也持续迅速增长。

当玉米作为主食,陆续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时,中国人也开始食用玉米。

玉米与土豆、花生等美洲作物的传入和发展,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

400多年来,玉米对中国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那么,玉米是如何漂洋过海传入中国的呢?

一般认为,玉米传入中国有三条途径:

一是西北方向,经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传入西北地区;

二是西南方向,由欧洲传入印度、缅甸再传入西南地区;

三是东南方向,经葡萄牙人或中国商人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总体来看,玉米传入我国后,又经历了先边疆、后内地,先山区、后平原的传播过程。

从文字记录来看,16世纪中期的许多地方志,如河南《襄城县志》《巩县志》、甘肃《平凉府志》、云南《大理府志》等,都有关于玉米的记载。

在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与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中已经有了关于玉米的比较系统、科学的记载。

和当初所有引进的植物一样,玉米在明代尚未被广泛种植,只是被视为消遣作物,“偶种一二,以娱孩稚”。

只是后来,生产矛盾的出现。让人们发现玉米适应性强、产量高,食之耐饥,且不需要艰苦的田间劳作和长时间的等待。

因此到了清朝初期,玉米栽培开始迅速传播和推广,并且在许多省份形成了较大的种植规模。

到了乾隆、嘉庆年间,为了满足人口急剧增长对粮食的需求,玉米已经在中国大部分适宜种植的地区广为种植。

在一些地区甚至跃居粮食作物之首,成为当地人民的主粮。

到了清代,有人甚至将玉米与五谷并列,合称为“六谷”。

众多历史学家认为,康乾盛世与玉米的传入有着很大的关系。

进入20世纪后,玉米已成了中国人的主粮之一,种植面积占全国粮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左右,仅次于水稻和小麦。

值得提醒一下的是,玉米在环游世界400多年后,由中国人培育出来的一种糯质玉米,被美国传教士法南带回到了玉米的故乡——美洲。

不得不感叹,世界历史真是一个大轮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