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十斤还吃不了一碗粉!南宁扬美玉米滞销,却用一波操作逆袭……

小新说

我们有时候会在网上看到农作物滞销的新闻,不少市民看到农户一筹莫展的遭遇后都会纷纷伸出援手,帮助爱心认购。

但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地方,却巧用网络,主动打破滞销困局,为农户打开了销路……

这么励志的案例不得不让人为其点赞!

江南区江西镇扬美村的甜玉米进入采摘期,却因为种种因素销售低迷。两名热心村干发出的一条消息,在十多个微信群里传开后,带出了一场“暖心接龙”销售甜玉米扶持农户的行动,滞销的甜玉米一度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好局面。从5月7日至今天,仅一周时间,10万余斤甜玉米迅速销往广西各地及全国其他城市。

热心村干为农户出主意

本月初,江西镇扬美村的甜玉米进入采摘期,但由于主汛期临近,江南区持续普降中到大雨,加上正在建设的扬美二级公路和南宁到扶绥二级公路提升工程尚未完工,严重影响江西镇扬美村甜玉米的采摘和销售。外地客商下乡收购价压到每斤仅0.35元,而且还要精挑细选,原本期待丰收的农户心情跌至低谷。

“上周我回市区带的30斤甜玉米,分给亲朋好友都说好吃。”“低价卖给客商还不如按市场价就近销售,我免费帮农户送货上门。”……在扬美村的一间小屋里,扬美村妇联主任梁彩丽、驻村(扶贫)队员苏翠柳你一言我一语,就农户甜玉米销路问题讨论开了。

面对玉米销售不畅的困境,扬美村妇女主任梁彩丽、驻村扶贫队员苏翠柳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

“帮助贫困户树立务农信心,扬美村带壳甜玉米0.5元一斤,需要的请接龙!”随后,这条信息迅速在“江南区脱贫攻坚工作群”“江南区乡村建设群”等十多个微信群传开。

很快江南区机关帮扶干部及后盾单位通过“江南区脱贫攻坚工作群”、“江南区乡村建设群”等微平台发布了一条信息:“帮助贫困户树立务农增收促脱贫的信心,扬美村带壳甜玉米1元一斤,需要的请接龙!”这条信息不到两小时超过600人接龙,甜玉米订单数量达8600斤

两小时内有数百人认购

一开始,各个群里响应的人不多。“一亩地也就能收2000斤玉米,0.5元一斤,还帮送到市区,连运费都不够,我们不忍心要!”5月7日晚,有人在群里一语道破天机。“这是激励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务农信心最好时机,我们不仅要量力而行购买,而且要按照市场价格付款给农户。”江南区主要领导提出了建议。

第二天,暖心行动全面铺开。“黄蓉要50斤、大韦要50斤……”不到2小时,就有超过600人接龙下单。因为采摘需要时间,当天从扬美村拉向市区的甜玉米达8600斤,创甜玉米单天现摘现卖历史最高纪录,每斤的收入比批发给客商的增长近一倍,而且订购的数量逐日攀升。

通过“微平台”迅速传播,吆喝“卖玉米”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江南区各级文明单位、爱心企业主动加入、踊跃参与。

据了解,仅江南区福建园街道办和江南街道办,一天下来就认购了6000多斤甜玉米。

爱心企业闻讯前来打开销路

仅一周时间,江西镇一批又一批甜玉米迅速销往广西各地乃至广州、长沙、内蒙古等地,借着这股东风,当地的四季豆、辣椒、黑糯玉米等农产品也打开了销路,农户对脱贫更有信心了。

“经过发动,江南区各文明单位、爱心企业也参与了暖心接龙活动。”江南区文明办主任唐柳青介绍说,目前销路已经不是问题

这场暖心接龙行动从一开始的帮助扬美村销售,迅速拓展到帮助同良、安平、那廊等村坡销售,以前收购价仅0.35元的甜玉米卖到了1元1斤。仅一周时间,10万余斤甜玉米迅速销往广西各地,甚至区外其他城市。销售品种扩展到四季豆、辣椒、黑糯玉米,销售方式也由农户送货变成爱心企业自行取货。

“之前贫困户担心连本钱都收不回来,现在忧虑彻底消除了。江南区广大干部职工还提出了许多很实在的建议,探索出一个扶贫工作最管用、最有效、最成功的‘扶贫+扶志+扶智’的范例。”江西镇党委书记黄若谷说。

小新侃侃

借助“互联网+”,商贸的渠道更加宽广,人们表达善意的途径也更为通畅。无论是团购贫困户生产的农副产品,还是用“轻松筹”“水滴筹”募集善款,涓涓暖流很快就能汇成爱心的江海。但“悲情营销”“骗捐诈捐”等现象,则提醒人们对网络虚假信息必须高度警惕。网络平台有责任加强排查和把关,避免虚假信息遮蔽消费者的双眼。对电商平台而言,还应善用图片识别、身份认证等技术手段筑牢安全防线,铲除“悲情营销”的生存土壤。

应当看到,滞销现象在特定时间、特定地域客观存在。除了气候、交通等原因,这与市场调节的滞后性不无关系。就此而言,破除滞销难题,还需“看得见的手”发挥更好的作用。有关地方和部门应合理引导生产品类及规模,莫让“千树万树俱梨花”;做好特色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避免“养在深闺人未识”;在发生滞销后及时提供服务,莫让生产者“喊破嗓子无人听”。这样,一心一意做好产品、诚信经营的人终将收获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