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玉米栽培获得高产,需要走出哪些误区?
#三农高质量创作大赛第四季#玉米的用途较广,既可以食用,又可以作饲料,还可以作为工业原料。因此,玉米的需求量很大。而玉米适应性强,产量高,栽培的面积也较大。可是,要获得玉米生产的高产,就需要走出以下几个误区。
其一、需要走出早播种的误区
俗话说:“人勤春早”,说的就是到了春天,人要勤快,早播种,早收获。这对于玉米生产来说,很有现实意义。那么,怎么个“早”呢?以什么为标准呢?
以我们这里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过去在种植玉米时,一般是在3月下旬,即农历“春分”节以后才露地播种。由于夏季温度高,降水不均,往往使玉米正出穗时遭到高温伏旱的袭击,不是引起减产,就是造成绝收。于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技人员就要求早播种,使玉米出穗时躲过夏季的高温伏旱。但是,有的农户播种过早,造成出苗不整齐,甚至不出苗。在这种情况下,农技人员又说,采用地膜覆盖播种,就可以增加地温了。而有些农户,为了早播种,采用地膜覆盖先育苗,后移栽的方法。可是,由于外界地温低,即使采用地膜覆盖栽培的玉米,生长也十分缓慢。其典型的症状就是,玉米苗呈现紫红色。

此时,如果再遇到连绵春雨,气温更低,湿度更大,则会使玉米苗长成僵苗。无论施再多的肥料,也无论过后气温上升多高,已经变成僵苗的玉米苗再也无法恢复正常生长了。
因此,虽然早播对玉米的生长有利,可以在出穗时躲过高温伏旱的威胁,但是也不能过早播种。必须要在外界气温基本能够满足玉米苗的生长时,才可以播种或育苗移栽。要掌握这个适宜的时期,就需要了解玉米种子发芽与玉米苗生长的温度。
玉米种子要在10~12℃才发芽,最低也不能低于6~7℃。而玉米苗的生长,则需要22~30℃,以25~30℃生长最好。如果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播种),可提高地温2~5℃度,则播种的时间可提前10天左右。
其二、需要走出高密度播种的误区
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通常最先考虑的就是增加单位面积的植株数量。一些人为了增加单位面积的植株数量,竟然不考虑是否可行,就随意增加。这样,就造成了植株拥挤,不仅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还使植株生长细弱。以后结出的穗小,也容易遭到病虫的危害以及发生倒伏。
盲目增加单位面积植株数量的做法,不仅存在于一般的农户,也存在于一些技术人员。而那些技术人员,竟然振振有词地说什么,每亩要达到5000~7000株,玉米的产量才能达到最高!我不知道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了为什么,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他们这是在误导,是为了获得上级部门对他们科技成果的奖赏!实际上,一亩(667平方米)面积的土地,是无论如何也种不下5000~7000株玉米的!如果每亩种到5000~7000株,那就不是玉米了,而是不伦不类的高粱!其产量反而低,籽粒小,品质差。通过我自己多年栽培玉米的经历,结合各地玉米栽培的实际,一亩玉米,一般的植株数在4000左右最为适宜。不但植株粗壮,通风透光,抗病虫,抗倒伏,而且结出的穗又大又长,籽粒饱满,产量高,品质好。

注:这张照片是我自己去年在本地拍的,也是我地农户栽培甜玉米的实况。每穴单株,亩栽3700~4000株。
下面,不妨来看一看一亩(667平方米)地栽培4000~7000株玉米的株行距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吧!
1、一亩地栽培4000株的株行距:
667÷4000÷0.6=0.28米。即:行距为0.6米(60厘米),株距是0.28米(28厘米)。
2、一亩地栽培5000株的株行距:
667÷5000÷0.6=0.22米。即:行距为0.6米(60厘米),株距是0.22米(22厘米)。
3、一亩地栽培6000株的株行距:
667÷6000÷0.6=0.19米。即:行距为0.6米(60厘米),株距是0.19米(19厘米)。
4、一亩地栽培7000株的株行距:
667÷7000÷0.6=0.16米。即:行距为0.6米(60厘米),株距是0.16米(16厘米)。
由此可以看出,每亩达到5000株以上的玉米,植株与植株是紧挨着的,根本就长不壮,与高粱秆粗细不相上下。这样的玉米,还能获得高产吗?还有好的品质吗?还值得推广吗?这样的玉米,遇到风和雨就要倒伏,别说收玉米,就是玉米秆也收不到好的。
其三、需要走出盲目控旺的误区
为了使玉米获得高产,需要把植株的生长调节在正常的范围之内。当玉米植株出现过分旺长的时候,就需要加以控制。这样,不但可以防止倒伏,还能增强植株的抗逆性能。但是,有些人一提起控制玉米植株旺长,马上就会想起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这种方式,就像是在给玉米医病。但是,即使要医病,也要有病才医,难道正常生长的玉米也需要医病吗?
实际上,控制玉米植株的旺长,不是只能依靠化学调节剂,而是还可以通过施肥、浇水等方法解决。比如说,在玉米播种时,采用合适的株距和行距,再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施用底肥;在玉米苗生长的时候,根据玉米苗的长势施肥和浇水。

注:这是我去年拍的,是我地农户种植的饲料玉米,一穴单株。长势强,生长良好。
过去的常规玉米品种需肥量较少,如果施肥过多,则会出现旺长。由于植株内容物质含量少,植株生长不壮实,因此所结出的穗反而小,而且穗上的籽粒还稀疏,甚至穗上完全没有籽粒。可是,现在一般都是种的杂交玉米,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杂交玉米产量高,对肥水的需求量也比常规玉米多。如果再按照种植常规玉米那样去管理杂交玉米,就必然会适得其反!不但不能提高产量,反而还会引起减产。
对于玉米控制旺长的问题,有些人以及专家都是这样说的:在玉米苗基部三、四片叶子时就要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控旺。其理由是,在此时使用控旺剂效果最好,如果用晚了效果差达不到控旺的目的。我禁不住想问一问他们:玉米苗才三、四片叶子的时候,你凭什么就能知道它以后必然要出现旺长呢?你把正常生长的玉米控制到生长不正常对玉米有好处吗?
因此,在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玉米苗旺长的时候,千万要慎重!
实际上,杂交玉米很耐肥,一般很少出现过分旺长的现象。而杂交玉米,也只有强旺的植株,才能结出大穗。这样的玉米,籽粒才多,才饱满,产量才高,品质才好!
因此,不要盲目地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玉米苗的旺长,而是要综合考虑,科学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