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这种玉米疯狂了,它不甘心做粮食,一心想进军油料界当油霸
玉米,因为淀粉含量高,历来被定义为粮食作物,玉米油仅是加工产品中的一个副产品。不过,广西大学玉米育种的科研人员却反其道而行之,经过无数次的选育组合,培育出了一种含油量高达20%以上、可以和大豆、花生等传统油料作物相媲美的超高油玉米——“华健1号”。
“华健1号”是一粒不甘心当粮食、一心冒油想做油料的玉米。“一旦成功,这可能为油料作物增添新成员。”作为主要研究者的广西大学退休教授吴子恺表示。如今,这位70多岁的老人,正携着这粒玉米在商业化、产业化的道路上摸爬滚打。
突破:找到了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育种新方法
在选育出超高油玉米之前,吴子恺教授就有一项科研成果——甜糯玉米。它改变了此前市场上只有甜玉米、糯玉米而无甜糯玉米的状况。由他提供一个亲本育成的彩色甜糯玉米“天贵糯932”品种,如今在全国南北市场占据了10%的份额。
在鲜食玉米上早有成功经验的吴子恺却一直“想搞点别的”,他把研究方向锁定在超高油玉米的选育上。这是与鲜食玉米截然不同的研究,普通玉米的含油量在5%左右,美国的育种专家经过将近100年的研究,上世纪80年代,曾率先选育出了含油量可达8-10%的玉米品种。
经过无数枯燥又重复的选育过程,吴子恺团队通过多基因聚合,获得了一批微胚乳玉米种质材料。这些材料虽然达到了高油的一定要求,但籽粒中的胚却是干瘪的。“胚乳是为种子发芽提供营养的,胚乳减少后,微胚乳玉米种子遇到的第一个难关,就是种子发芽出苗的问题。”吴子恺说。

此后吴子恺一直坚持选育大胚和高含油率的材料,终于在2000年筛选出天然微胚乳玉米群体;2002年通过育种材料创新,获得大批含油率高于20%的材料;2004年首次找到了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育种新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05年获得批量含油率高于25%的育种种质;2007年育成油用玉米品系父本732和母本1024,同时取得玉米籽粒含油率超过30%的群体2个、高产群体2个以及东北群体2个等阶段性成果……2011年,第一个油用玉米品种“华健1号”育成并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进入了商业品种之路。
颠覆:玉米成为油料不再是天方夜谭
因为多年来科研攻关停滞不前,一些专家下论断:玉米成为油料是天方夜谭!
“华健1号”微胚乳高油玉米的育成,颠覆了这种论断。
在南宁高新区的南宁市桂福园农业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这种微胚乳玉米品种:薄薄的种皮包裹着一粒明显厚重的胚芽子,和普通玉米外观上有明显差异,像是不可能发育的种子。科研人员说,胚乳就是玉米粒中的淀粉,普通玉米中胚乳要占到85%左右。而微胚乳高油玉米极少或几乎不含胚乳,胚/种子干重(胚重比)在40%以上。正因如此,微胚乳玉米种子成熟期籽粒含油率才能超过20%。
微胚乳高油玉米的问世,为高油玉米育种开辟了新路径。经过区内外多名玉米研究专家的鉴定、评定,认为吴子恺教授在高油玉米的科研上,对育种材料和育种方法上都有重大创新。更有国内玉米权威专家撰文写道:吴子恺教授团队的超高油玉米是“国内首创、世界无双”。
“更为关键的是,‘华健1号’超高油玉米直榨出的油是好油!”“桂福园农业”负责人宋钢说,一般玉米油油酸和亚油酸比例不合理,而经权威机构测定“华健1号”榨出的油品质好、成分组成更适合人体需要、无任何有毒物。
“华健1号”开始走向市场。2012年在甘肃进行适应性试验后,2013年开始在新疆进行生产试验,2016年在新疆大面积原料生产基地开始生产。这期间,通过持续的技术攻坚,“华健1号”也突破了产量不高的局限,从最初的每亩干籽粒产量仅200多公斤,提高到如今的300公斤左右,已经赶上部分普通玉米。
微胚乳高油玉米项目也引起了科技界和政府层面的广泛关注。***院士专门写信向中央推荐该项成果,著名油脂专家、中国农科院副院长王汉中院士更是看好这项成果,自治区相关领导也多次批示要求对该项目进行研究支持。目前“广西益宝”正在跟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广西大学等10家国内外科研单位及龙头企业,商讨组建全国超高油高蛋白玉米产业创新联盟,筹建广西超高油高蛋白玉米产业创新研究院,集全国精英,加快推动产业化进程。(广西日报 奚振海 陈 江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