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道鲜食玉米产业发展
来源:【河北经济日报】




8月19日至20日,京津冀·万全鲜食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河北张家口冰雪产业博览会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举办。来自京津冀三地的专家学者、种业参展商、流通商、种植大户代表齐聚一堂,共谋鲜食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美好未来。大会启动仪式后,举办了京津冀·万全鲜食玉米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论坛,四位嘉宾结合万全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现状、中国鲜食玉米市场产业发展趋势、鲜食玉米营养价值及作用以及鲜食玉米产业如何“破圈”进阶,发表主旨演讲和交流。
张家口市万全区政协副主席田树平:
万全玉米为何“这么糯、那么鲜”
本报讯(记者石鹏飞)近年来,“万全糯玉米”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和欢迎,鲜食玉米产业已成为引领万全农业高效发展的第一大主导产业,也成为万全特色农业发展的一张“黄金名片”。
万全糯玉米为何这么好,又好在哪里?张家口市万全区政协副主席田树平为我们进行了详细介绍。
一言以概之:原种原产地,甜糯自然香,“六好”同频鲜,“三品”共振兴。
土壤好。万全区地处阴山东麓坝上坝下过渡区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旱生草本植物经年腐殖化累积成栗钙土壤,后经洋河灌区及源于坝头天然河道洪水灌淤熟化,土壤疏松富养。一年一季的耕作模式结合鲜食玉米的短种快收,使这里的土壤每年有近8个月的充分休养,来年春播时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气候好。万全区位于北纬40°41′至41°15′间,地处玉米种植**纬度带,非常适合鲜食玉米生长。这里有光照充沛的小气候环境,而且常年受坝上高原气流的影响,上源百里无污染企业,空气清新富氧,具备生产优质产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水源好。万全糯玉米的核心种植区位于古城河两岸,该河源于坝上张北的向阳水库,浅层水经豆沙地质区天然过滤,水质清澈而甘甜,深层水经岩层过滤,富含矿物质尤其是对人体有益的锶、锌、偏硅酸等成分。
种子好。辖区内制种企业华穗公司自1998年成立以来,公司科研团队瞄准消费需求,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从众多种子材料中种植筛选,自交提纯,量身打造了适宜当地气候特点及市场需求的万糯2000、万糯2018、万糯188等品相品质兼优的品种。尤其是大穗型白糯品种万糯2000,皮薄无渣,软糯香甜,既满足了本地市场,更是被推广到大江南北。
种植好。实行“企业+基地+农户”的长效运行机制和“公司管两头、农户管中间”的田间管理模式,按照统一整地播种、统一水肥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的“五统一”技术路线,实现了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及服务体系的健全发展,标准化种植基地全面覆盖,为生产优质产品提供了有力保障。
加工好。生产企业不断更新生产设备,提升加工工艺,创新发展理念。机采机收的迅速推广,玉米剥皮机的全面普及以及快速高压蒸煮隧道冷冻、R-FTS生物保鲜等技术的研发应用,使得从种植基地采收运到工厂的鲜食玉米,经剥皮、杀菌、速冻入库,严格控制在5小时以内,实现快速锁鲜,保证了玉米99%以上的营养。
以上说了“六好”,下面再谈谈万全鲜食玉米的“三品”:
首先是品质优。万全糯玉米选取本地培育优良品种,产品皮薄无渣、软糯香甜、常吃常香。
其次是品相好。种植基地采取标准统一管理模式,产品果穗大小均匀、无秃尖,籽粒饱满、顺直匀称、颜色纯净。
最后是品牌响。区内多家企业被认定著名商标、获评优质产品,“万全糯玉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注册,“万全鲜食玉米”指数及区域公用品牌成功发布。
中国种子协会鲜食玉米分会会长贾俊:
持续走好鲜食玉米品牌建设之路
本报讯(记者石鹏飞)据2023年数据,我国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超过2500万亩,已经形成了大规模的鲜食玉米加工产业。中国种子协会鲜食玉米分会会长贾俊分析了当前我国鲜食玉米产业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目前我国鲜食玉米品种的品质稳步提升、种植面积稳定、加工市场规模有扩大趋势,产业的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是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育种研发离满足现实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我国生态环境多样,南北消费习惯差异大,鲜食品种与加工产品等有不同的要求,要满足不同的要求,还有差距。加大育种研发和创新进程,提高品种适应性和产品的品质,用多样化的鲜食玉米去适应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同时,提高种子自身的质量,比如发芽率等。
技术标准不完善。种植零散、配套种植技术不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统一的产品检测标准尚未制定。下一步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加工厂标准,涵盖鲜食玉米的育种、种植、包装、冷藏、运输等各个环节,统一的行业规范,方便以后产业的转型升级。
产业化水平较低。我国鲜食玉米产业发展较快,但是各地产业化程度水平总体偏低,机械化种植收获水平较低,个别地区主要以人工采收为主。针对种植生产中小农户为主的局面,今后要大力培育生产规模大、辐射带动强、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合作社、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
季节性生产过剩矛盾突出。一旦各个产区集中上市,鲜食玉米上市“撞车”,滞销现象时有发生,市场行情不稳定。各区域种植分散,全国产区未能有效形成合力。农民和租地大户盲目跟风,大面积规模种植鲜食玉米,加之对市场不了解,种植面积激增,给鲜食玉米销售带来很大不确定性和安全隐患。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增加协会、学会、企业和合作社的信息交流,增加市场供需信息的共享。
深加工力度不足,质量有待提升。鲜食玉米加工目前的主导产品仅为速冻玉米棒、真空包装玉米棒和玉米粒等产品。亟待提升加工技术、加工设备、加工质量,加快推进玉米乳、玉米糁、全玉米粉、玉米面条等全系列产品的研发进度,通过深加工工艺改变目前产品单一的局面。
继续加强品牌化建设。目前,鲜食玉米产品品牌屈指可数,品牌知名度较低。加工企业销售的产品上却少有标识,加工产品与品种价值结合不紧密,“原产地”“土特产”的品牌效应较差。鲜食玉米产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下一步要实施品牌化战略,提升农户的品牌意识,做到优质优价,鼓励农户积极种植质量好、口感好的鲜食玉米。
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何新益:
有效延伸鲜食玉米产业链条
本报讯(记者石鹏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倡发展健康食品产业,鲜食玉米的精细加工可以作为健康食品产业的一部分,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何新益就如何开发多样化、营养丰富的玉米产品,来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万全鲜食玉米产业面临哪些发展机遇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万全区是全国唯一一处集育种、种植、加工为一体的鲜食玉米加工区,地处“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和“晋冀蒙外长城经济圈”交汇处,鲜食玉米发展潜力巨大。
鲜食玉米的营养结构丰富,除了糖分和淀粉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叶黄素、叶酸、优质的膳食纤维和微量矿物质等,兼具粮、果、蔬、药四类食物的特性。
传统加工可以制作成玉米棒、玉米窝头、玉米面条等主食,而现在可利用油凝胶技术开发玉米面包;
传统加工可以制作玉米汁等果饮。现在可以通过真空处理将玉米粒冷冻,开发重组水果冻干组合、谷物能量棒等,同时可开发出益生元玉米饮;
鲜食玉米兼具蔬菜特性,传统加工可以炒菜、做汤或者配菜。而现在多以鲜食玉米预制菜的方式出现,满足现代人对快速、方便、健康饮食的需求;
鲜食玉米可以说浑身是宝,除了籽粒其他部位也可以综合利用,比如说玉米须多用作药食同源的原料、茶饮、肥料、饲料,工艺品;玉米芯多用作低聚木糖、花青素、蘑菇培养基、吸附剂、堆肥;玉米苞叶还可以用于包装材料、艺术创作以及茶饮。
除了食用功能,鲜食玉米产业品牌还可以带动万全区的产业升级与文旅融合。
2016年11月,张家口市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开发玉米特色产业集群不仅能够丰富当地的旅游资源,还能带来更多的附加商业价值。如以鲜食玉米为主要食材,研发特色玉米宴,包括预制菜模式、饮品和发酵制品等,都可以有效地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提高玉米产业附加值。
鲜食玉米作为万全区的支柱产业,在提升当地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万全区可以全力建设国内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创新能力最强的鲜食玉米新基地,全力打造国家精品鲜食玉米生产“北扩高地”,与“南繁硅谷”共同形成国家鲜食玉米“南繁北扩”大格局。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CIMMYT-中国特用玉米研究中心副主任关媛博士:
推进科技创新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企业
本报讯(记者石鹏飞)鲜食玉米是我国优先发展的高效经济作物,鲜食玉米产能的提升离不开优质种源的研发。据了解,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长期致力于鲜食玉米的新品种培育,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CIMMYT-中国特用玉米研究中心副主任关媛博士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培育成效,以及鲜食玉米的种源创新工作。
关媛介绍,近年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在鲜食玉米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优质营养功能型鲜食玉米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方面处于长三角乃至国内领先地位。
首先,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建成了长三角最大的鲜食玉米种质资源库,保存资源2万余份;育成了长三角第一个高叶酸糯玉米新品种“申科糯601”,育成的甜玉米品种“申科甜811”,2023、2024年连续2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导品种,这也是唯一入选的甜玉米品种。
其次,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牵头成立了CIMMYT-中国特用玉米研究中心和中越合作农业科学国际联合实验室,加强特用玉米种质资源评价利用,开展特用玉米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研究,研发推广营养健康功能鲜食玉米新品种。
种业科技发展到今天,已经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通过生物育种升级换代推动长三角鲜食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多基因聚合改良,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功能型升级的优质良种,让一种品种兼具多种优点。通过“产学研”协同发展模式,促进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打造“育繁推”一体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企业。
关媛表示,针对我国消费者食用鲜食玉米的市场需求,未来重点工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鲜食玉米种源创新与遗传改良。建立鲜食玉米种质精准鉴定技术,开展鲜食玉米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改良与扩增工作,构建表型和基因型大数据库,创制原创性的育种新材料,逐步建立鲜食玉米种质库。
提升鲜食玉米高效智能育种技术,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双单倍体育种、基因编辑、智能育种等育种技术研究;创建基于种质创新、技术平台和产品创制相互融合的科企联合育种新模式。
培育突破性鲜食玉米重大品种,聚焦鲜食玉米营养品质和抗病抗逆性遗传改良,创制优异种质,培育重大品种,引领产业发展;研究解析营养品质形成和抗病抗逆的遗传基础和生理机制。
品种配套生产技术研发和“安全型”品种打造。研发配套高产高活力种子生产技术,开展主导品种亲本提纯复壮繁育技术和高产高活力杂交制种生产技术研究,建立新品种高活力种子生产技术和种子安全贮藏技术规程。
研发配套绿色高效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和应用高效植保、少人化机械作业技术和鲜穗机收关键装备,建立鲜食玉米机械化绿色生产技术规程。
优化“鲜食玉米+”高效茬口模式,优化、示范、推广“鲜食玉米+”高效生态种植模式和种植技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种植效益。
鲜食玉米产业链延伸和产品品牌建设。研发鲜食玉米采后保鲜与精深加工技术,建立鲜食玉米采收、产地预冷及冷链储运技术,改良提升玉米汁等加工产品技术工艺并实现产业化应用。
打造和提升高端鲜食玉米产品品牌,开发鲜食玉米高端产品,提升和打造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加强生产基地质量追溯,拓展营销模式,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
本文来自【河北经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