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吃糖不背“包袱”?看食物升血糖排行榜,助你血糖稳一点!
甜,是种美妙的味道
而糖更是为食物增添风味
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调味品
咖啡、豆浆、冰激凌、汽水、巧克力.....
只要你吃东西
甚至是普通的菜肴
比如红烧肉、炒青菜,都可能会摄入糖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我们每天摄入的添加糖应该控制在 25 g 以下。
然而,根据 2019 年的最新数据
我国人均每日摄入的添加糖已达 30 g
糖摄入过量除了会让人肥胖
还会诱发多种慢性病、加速皮肤老化等问题
甚至还会影响口腔健康
这些「糖」引发的种种危害
你真的了解吗?
(小编不允许被无知打败!)
「糖」的危害远比你想象中的大
吃糖本身不会引起糖尿病,但糖果、点心、甜饮料......都是让人长胖的元凶,而体重超重会增加 2 型糖尿病的风险。
如果已经确诊,糖会加快病情的发展,出现各种严重的并发症。
被糖危害的不仅有成人,还有孩子,他们的牙齿健康情况不容乐观。
吃糖毁掉一口好牙,只需要 6 个月。
虽然糖本身不会导致蛀牙,但是口腔里的细菌会趁机作怪,这些细菌吃了糖之后会产生酸,腐蚀牙齿造成蛀牙。
小朋友自控力差,如果常吃糖或喝甜饮料,每次吃完又不及时刷牙漱口,就会给细菌提提供美味大餐,从而出现严重蛀牙。
糖的危害不止于此,除了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以外,糖还与肥胖、冠心病、高血压、痛风等疾病密切相关。
那么
想要健康控糖应该怎么做?
怎么发现饮食中的「隐形糖」?
首先认识食物中的GI 值
GI 也就是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简称升糖指数,是指吃含有 50 g 碳水化合物的某种食物后 2 小时内引起体内血糖升高的程度和吃 50 g 葡萄糖引起的血糖升高程度的比值。
以前一般认为,只有当 GI>75 才会被称为高 GI 食物,但根据最新版《中国食物成分表》,GI>70 就可以被称为高 GI 食物。
想控制血糖,应该尽量不吃高 GI 食物。
那么
什么食物的 GI 高呢?
废话不多说,排行榜走起!
榜单按 GI 从低到高排序,越靠前越推荐吃
食物GI排行榜
下顿吃什么
是不是心里有数了呢?
不过吃饭时
除了要注意食物本身的升糖指数 GI
吃法也很重要
同样的食材,不同的做法
都可能让升糖指数 GI 变得不一样
食物 | 升糖指数 GI |
小麦 馒头(小麦粉) | 41 85 |
土豆 土豆泥 | 62 87 |
大米(煮 1 分钟) 大米(煮 6 分钟) | 46 87 |
总而言之就是
↓↓↓
加工越精细的、切碎磨成渣的、烹饪时间越长的食物,升糖指数就越高。这样既不利于保持体重,也不利于控制血糖。
所以做饭时「偷偷懒」
也没什么不好的
注意:切莫忽视淀粉
除了规避含糖量较高的天然食物或加工食品的同时,对于特殊群体,比如糖尿病病人,在选择“无糖”食品时,千万不要忽视淀粉。
选择加工食品,除了要看食品标签,明确其中写着“无糖”或“不含糖”的同时,还要看其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是否添加大量淀粉或者碳水化合物。
因为淀粉进入胃肠道后,将很快被其中的酶类分解为葡萄糖,进而提升血糖。
人们吃含淀粉较多的天然食物时,虽然口感上不是很甜,但血糖往往会升高,其原因就在于此。
通过上述
知道了糖吃多了会带来龋齿、肥胖等健康问题
那么在生活中
怎么做才可以减少糖的摄入呢?
日常生活可以这样减糖
实际生活中,要达到“减糖”这一目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减糖要减添加糖
各人群均应减少添加糖(或称游离糖)的摄入,但不包括天然水果中的糖和主食中的天然碳水化合物。
2.认识添加糖
添加糖是指人工加入到食品中的糖类,具有甜味特征,包括单糖和双糖。常见的有蔗糖、果糖、葡萄糖等。日常生活的白砂糖、绵白糖、冰糖、红糖都是蔗糖。
3.知道糖的危害多
饮食中的糖是龋齿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过多摄入会造成膳食不平衡,增加超重、肥胖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病风险。
4.控制添加糖摄入量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年人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糖摄入量控制在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
5.儿童青少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含糖饮料是儿童青少年摄入添加糖的主要来源,建议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6.婴幼儿食品无需添加糖
婴幼儿建议喝白开水为主,制作辅食时,也应避免人为添加糖。
7.减少食用高糖类包装食品
建议减少饼干、冰淇淋、巧克力、糖果、糕点、蜜饯、果酱等在加工过程添加糖的包装食品摄入频率。
8.烹饪过程少加糖
家庭烹饪过程少放糖,尝试用辣椒、大蒜、醋和胡椒等为食物提味以取代糖,减少味蕾对甜味的关注。
9.外出就餐巧点菜
在外就餐时适量选择糖醋排骨、鱼香肉丝、红烧肉、拔丝地瓜、甜汤等含糖较多的菜品。
10.用白开水替代饮料
人体补充水分的最好方式是饮用白开水。在温和气候条件下,成年男性每日最少饮用1700mL(约8.5杯)水,女性最少饮用1500mL(约7.5杯)水。
好了,最后提醒大家
血糖稳一点,健康就多一点
不要掉进“甜蜜陷阱”哦~
综合来源:丁香生活研究所、丁香医生、人卫健康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编辑:健康教育与传媒科
(资料来源网络,且仅用于科普公益宣传,如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