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苗发黄?

近期许多麦区的朋友纷纷询问,小麦进入拔节期以后出现了叶子发黄的情况,怎么回事?应该怎么救治?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小麦在拔节期出现叶子发黄的原因很多,根本的因素是由于根系、叶片受害,影响了营养与水分的吸收,导致的生长障碍。根据今年的情况分析,有以下几种原因:

  1. 冻害导致:小麦遭受冻害以后,主要表现为叶色暗绿,叶片像用开水烫过一样,以后逐渐枯黄。小麦中后期受冻害,轻者叶尖失绿变黄,然后干枯;重者造成地上部分干枯或整株死亡。
  2. 渍涝导致:浇水过多,田间墒情过大,会导致小麦根系呼吸作用受阻,吸收营养能力下降,从而使得下部老叶营养不良而出现黄化。
  3. 干旱导致:田间过于干旱,水分根本满足不了麦苗生长的需要时,麦苗因缺少水分,营养物质也无法输送,造成黄叶。
  4. 播种过深导致:一般情况下,小麦的播种 适宜深度为3-5厘米,如果超过了5厘米,那么出的苗长势弱、黄、分蘖率偏少。
  5. 播种过浅或者播到玉米秸秆上导致小麦很难扎根土壤中或者根系太浅,吸收养分少,长此以往,出现黄化现象不足为奇 。
  6. 缺肥导致:麦苗黄瘦、老叶变黄、生长缓慢,并且容易造成根部无效分蘖发黄。小麦缺氮型发黄:是指由于播种过早、基肥施得不足或基肥中含氮量低,导致小麦叶片发黄。小麦基肥中磷肥施量不足或土壤中缺磷,常使小麦缺磷发黄。田间表现为:次生根极少,分蘖少,叶色暗绿,叶尖黄。
  7. 肥害导致:高氮复合肥中的尿素会分解缩合成缩二脲,导致小麦中毒,心叶发黄,呈条斑状,严重的心叶发白,失绿,扭曲,根系灰白色,无新根萌发。
  8. 病害导致:根腐病、茎基腐病、纹枯病、黄矮病毒病都会导致小麦叶片发黄。


小麦根腐病



病穗初发病时有水浸状病斑,后变褐色或者白穗。病株易拔起,根系没有明显的腐烂,但感觉根系很糟,不结实(关键点),根部产生褐色或黑色病斑,病斑多为条状。叶部也有不大的病斑。还有,长势越弱的麦田根腐病越重。


小麦纹枯病:



能够连根拔起或者严重时从茎秆病斑处断裂。但是在基部1-2节有云纹状病斑(关键点),边缘呈褐色。严重时茎秆会呈斑状花杆。


小麦茎基腐病:



拔起时很省劲,大多不能连根一起拔起,而是从茎秆基部断掉(关键点)。另外茎基部呈现黑褐色,仔细观察茎节处可见红褐色霉层。


小麦黄矮病毒病:



主要表现叶片黄化,植株矮化。叶片典型症状是新叶发病从叶尖渐向叶基扩展变黄,黄化部分占全叶的1/3-1/2,叶基仍为绿色,且保持较长时间,有时出现与叶脉平行但不受叶脉限制的黄绿相间条纹。拔节孕穗期感病的植株稍矮,根系发育不良。抽穗期发病仅旗叶发黄,植株矮化不明显,能抽穗,粒重降低。黄矮病下部叶片绿色,新叶黄化,旗叶发病较重,从叶尖开始发病,先出现中心病株,然后向四周扩展。

  1. 虫害导致:地下害虫,像是金针虫、蛴螬危害小麦根系,也会形成叶片发黄。
  2. 药害导致:使用小麦除草剂特别是唑草酮、甲基二磺隆等过晚、重喷等,会出现药害,也会呈现叶片发黄现象,甚至死苗。


针对这么多的黄叶原因,我们应该在田间仔细辨别,确认原因后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渍涝应该加强田间排水;

干旱浇水;

冻害、播种过深过浅、除草剂药害叶面喷施立红(芸苔素)加磷酸二氢钾或者氨基酸叶面肥,促进生长恢复;

缺肥追施氮肥、磷肥;

肥害小麦田需要立即浇灌足够水分,使缩二脲向下淋失,向四周扩散,降低浓度。浇水排毒后,叶面喷施立红(芸苔素加磷酸二氢钾或者氨基酸叶面肥,促进生长恢复。



小麦纹枯病:


在小麦拔节期(病害发生初期),喷施绿蕴(噻呋·己唑醇)。



根腐病、茎基腐病:


使用苯醚甲环唑进行拌种。也可在发病初期喷施卡斯箘(苯甲·吡唑酯)、凯陀(丙环唑·戊唑醇)。



黄矮病毒病:


在发病初期喷施赞高(氨基寡糖素)加锌肥还有杀蚜剂,可以使用伏将(溴氰·吡虫啉)或者尖刹(烯啶虫胺)喷雾防治。


施药时要加足水,不低于30公斤/亩,重点喷施小麦中下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顺垄冲淋,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