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县各乡镇名称由来,这些你都知道吗?

兴山县

兴山县东与宜昌市夷陵区接界,南和秭归县毗邻,西同巴东县相交,北与神农架林区接壤,东北连接保康县。兴山县国土面积2328平方公里,兴山县辖6镇2乡,91个村(居),5个社区,县政府驻古夫镇,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兴山县常住人口153886人。

据《兴山县志》(光绪版)记载:“环邑皆山,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中”而得名,故名兴山县。

兴山县

县历史悠久,旧为楚始封地。自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县之北界立兴山县以来,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至今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另外兴山也是著名历史人物王昭君的故乡,被誉为“昭君故里”。

回望历史,兴山县的底蕴相当深厚,本文将结合地方志和当地史料来为您讲述兴山县各个乡镇的名称由来,其中有些来自史学家的考证,有些来自当地的民间传说,看完之后虽然不至于对家乡完全知根知底,以后茶余饭后也能多几句闲谈~~~

峡口镇

峡口港

峡口镇的名称直接来源于其地形特征,该镇以高岚与香溪河两河交汇形成的大峡口命名峡口镇。

高桥乡

高桥红军小学

建国初期高桥乡隶属秭归县。1951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将秭归县的龚家桥区划归兴山县管辖,并更名为高桥区。1956年,高桥区与湘坪区合并,更名为湘坪区高桥乡。1958年10月,高桥乡从湘坪区划出,成立人民公社,并以美好愿望命名为“七一人民公社”(即高桥公社)。1987年,高桥公社更名为高桥乡,并一直隶属兴山县至今。

高桥乡政府驻地附近有条河,河上曾建一桥名高桥,乡政府由此而命名。

南阳镇

南阳镇落布河村

据历史记载,楚国时期的始封地即为南阳,这可能是南阳镇名称最早的渊源。然而,这一时期的“南阳”是否直接指代现今的兴山县南阳镇,尚需进一步考证。

近现代时期:南阳镇的名称和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变化。在晚清时期,南阳镇曾隶属永安乡、第五区、第三区等。建国后,其行政区划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包括湘坪区、南阳乡、南阳公社等名称的变迁。最终,在1987年10月,南阳镇正式建立,并沿用至今。

阳镇的名称直接来源于其地理位置中的“南阳峡”。这一地形特征使得南阳镇在命名时与“南阳”二字紧密相连。据《兴山县志》(同治版)记:“,县西二十五里,两峰插天,一水中流,卓午始见日影”,故而命名南阳镇。

水月寺镇

水月寺镇马粮坪村

民国初期水月寺镇属二区。民国29年属第一区月溪乡。1955年更名为三阳区。1958年为兴山县三阳公社。1987年将三阳公社更名为水月寺镇。2001年将高岚镇合并入水月寺镇至今。

纵览水月寺镇的历史沿革,名称和“水月寺”“月溪”“三阳”紧密相关。

首先说官方文献,据《兴山县志》(同治版)记载:乾隆五年(1740),在水月石旁的夏阳河西岸,建有一庙,名水月寺。以此命名为水月寺镇。

“水月寺”和“月溪”的名称由来在民间传说中也有体现。

相传公元14世纪初,一位四川阴阳先生获得一月亮,为寻宝地而四处游历。当他到达水月寺一带时,曾将月亮包裹并挂于树梢上,不料包裹滑落,月亮滚入地中。阴阳先生认为此地为月亮认定的宝地,于是人们便在此建砖塔院落纪念,命名为“水月院”。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将“水月院”称为“水月寺”,“水月寺”附近形成了村落和集市,当地称之为水月寺镇。

“三阳”一词与三阳开泰紧密相关。

一说,古时人们开垦这片土地时,见有三只野羊跃入岩中化为石羊,因此将当地称为“三羊”。后来,因境内许多地名带有“坪”字,便改称为“三坪乡”。再后来,为取“三阳开泰”的吉祥寓意,又将“三坪乡”改为“三阳”。虽然这一名称在历史上有过多次变化,但“三阳”的称谓一直深入人心。

此外,当地还有关于黄氏家族三兄弟黄夏阳、黄洛阳、黄建阳的传说,他们分别在不同地方落户并有所作为,为纪念他们而命名“三阳”。

昭君镇

昭君镇原名高阳镇,有着悠久的建镇历史。据记载,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之北部立兴山县,属建平郡。

王昭君,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

2009年,因三峡库区移民搬迁集镇整体重建,为纪念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及其对国家的贡献,同时也为了开发昭君旅游文化产业,经省政府批准,将原高阳镇更名为昭君镇。

黄粮镇

黄粮镇赛民歌忙插秧

黄粮镇在晚清时期分属永安乡、公坪乡等地,民国时期则属公坪区署等区划。这一时期,黄粮作为一个地理区域或行政区划的名称已经存在,但具体的名称可能因时代和行政区划的变迁而有所不同。

1950年代后,黄粮地区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包括设立公社、区公所等。其中,1958年黄粮从古夫、妃台区划出,建立先锋人民公社,同年12月改为黄粮人民公社。这一时期的“黄粮”作为公社名称开始固定下来。

随着行政区划的进一步调整,黄粮公社先后改名为黄粮区公所、黄粮区、黄粮坪镇等。最终,在1987年9月,黄粮坪镇更名为黄粮镇,并沿用至今。

黄粮镇以镇人民政府驻地黄粮坪集镇而命名。黄粮坪村——黄粮,指金黄的水稻和玉米遍地晾晒;坪,系平坦地。

古夫镇

宋朝时期,古夫镇所在地区已有一定的发展。明清时期,该地属于公坪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夫镇的建制经历了多次调整,包括设区、公社、镇等阶段。1987年,正式设立古夫镇。2001年1月,区划调整时,平水乡划归古夫镇,进一步扩大了古夫镇的行政区域范围。

古夫镇以镇内的夫子岩和古洞口得名。夫子岩的命名,源于邹家岭上的一处重要地标,即宋状元奂谷珍的墓地所在。古洞口也和奂谷珍紧密相关。

奂谷珍是北宋徽宗时期的鼎甲状元。

民间传说奂谷珍出身贫寒,自小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如洗。然而,他聪明异常,才华横溢,七岁时便能出口成章,能诗善对。他中状元时只有19岁,殿试时深受宋徽宗赏识,之后更是将奂谷珍招为了驸马。

然而奂谷珍却拒绝了宋徽宗的好意,原因是奂谷珍在进京赶考之前就已经成亲,并承诺在取得功名之后让她享受荣华富贵。因此,他无法接受成为驸马的安排,这既是对爱情的忠诚也是对个人原则的坚守。

要么休掉原配,要么违抗圣意,奂谷珍陷入了两难抉择。好自在与公主会面后,奂谷珍的婚事有了转机。

民间传说奂谷珍“耳可听千里之音,目可透五脏六腑”,与公主会面之后,以“公主已有身孕”为由拒绝婚事。此言一出,震惊朝野,皇宫内外哗然。皇帝震怒,下令彻查,结果竟如奂谷珍所言,皇宫内外顿时愁云密布。此举虽暂时化解了成为驸马的危机,却也将奂谷珍置于更加凶险的境地。

宋徽宗

公主未婚先孕让宋徽宗颜面扫地,宋徽宗以欺君罔上的罪名将奂谷珍五马分尸。消息传到他的家乡,奂姓家族人人惊恐万状,纷纷狼狈逃窜,一部分人向深山里逃去,穿过神农架的原始森林,到达了如今的房县、保康一带,还有些跑不动的人则把姓氏全改了,姓万、宦、缓等等。

因为奂谷珍的经历过于离奇,因此史料中关于奂谷珍的记载有很大出入。

宋代皇家的史籍对皇帝亲自面试钦点的状元都有记载,唯独不见奂谷珍。

明朝嘉靖年间出版的《荆州府志》上说:“奂谷珍,徽宗时状元及第,止菴曰:‘奂谷珍,县志称状元,历检宋史,无此姓名,存之传疑尔’。

据同治版《兴山县志》记载:“奂谷珍,徽宗时状元,所居为高阳城故址,故号高阳生。世传高阳生美丰姿,善修节,喜远游,所至多有诗歌著述,常夜读书山寺中。”

在兴山,还有许多有关奂谷珍的遗迹还在。

龙池村的红岩垭有一个岩屋,呈喇叭状,外大里小,面积大概有五十个平方米左右,传说奂谷珍就是在这里出生。

红岩垭

奂谷珍父母双亡后,被一个好心人资助在邹家岭读书,邹家岭是楚王的后裔熊挚筑高阳城的旧地,因此奂谷珍自号高阳生。

龙池村有三个天然池塘,其中有一个叫洗墨池,传说是奂谷珍写字后洗笔的地方。

邹家岭旁边有一座山岩,名叫夫子岩,后来有人把古洞口和夫子岩两个名字合并,取第一个字,就有了现在的古夫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