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渡到西游,一根玉米面条连接着亚洲人的厨房

中国有句古话“送行饺子迎风面”,寓意人与人之间常来常往,交情绵延不绝。这里的“面”指的就是“面条”。从古至今,面条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餐桌主食之一,往往与饺子一样被赋予很多美好的寄托,比如“长寿”、“重情”、“礼福”等等。在中国数千年的饮食文化传承过程中,面条的种类也逐渐丰富起来,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食谱中关于面条的介绍大概有1200多种,其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兰州拉面、四川担担面、广东云吞面……当然也有一些我们平时不太了解、没怎么听说过的品类,例如今天小编向您介绍的——东北玉米面条,大概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顾名思义,玉米面条就是用玉米粉做出的面条。玉米被称作“黄金作物”,是谷类里数一数二的保健食物,富含卵磷脂、亚油酸、谷物醇、维生素E、纤维素等,有助于降血压、降血脂、抗动脉硬化、预防肠癌、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等。玉米不但可以直接食用,其加工品也非常受欢迎,玉米碴、玉米饼、玉米片……就说这一碗看起来不起眼的玉米面条,不但具备玉米的各种营养价值,它的诞生与演变过程其实也有着跌宕起伏的故事,蕴藏着令人惊叹的文化内涵。现在,小编就跟您聊聊玉米面条的前世今生!

面条的诞生:丝绸之路上的意外收获

1991年,在中国的西北边陲——新疆火焰山,一队修路工人在这个被古代中国人传说为“妖怪巢穴”的山上,发现了30个宽1.5米、高2米的洞穴,后经考古专家鉴定,这些分布错落有致的洞穴都是古代居住者的墓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其中的一座洞穴里,住着一位死亡年龄大概在40岁左右的男性干尸,最令考古学家惊讶的是,同时在墓穴中发现的居然还有一碗食物,其中除了有保存非常好的烧羊排、黍米外,还有一根又细又长的食物,制作原料是小麦和黍米,这就是目前出土文物中发现的最古老的面条!

这是不是就说明面条诞生在中国呢?

对此,学者之间也有着不同的争论,但是普遍认同的观点是,面条并非诞生在中国。不过通过这次的考古发现,大概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面条之所以能够传入中国,大概就得益于古代丝绸之路——“最古老面条”出土所在地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口!

面条的最原始制作原料是小麦,而小麦的种植始于公元前70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大约在今天的伊拉克、伊朗一带),后来有大批的高加索游牧民族被迫迁移到中亚地区。他们开始在这里定居、开垦,贫瘠的土地并不适合种植娇贵的作物,但是他们带来的小麦种子却在这里生长的非常好。

当时整个东亚地区以水稻和小米为主食,而生活在这里的人却以小麦为主食,并不断研发小麦的食用方法。他们尝试用面粉制作出细长型像面条的食物,不过最初的面条不仅表面粗糙而且也很粗很短,他们将这种食物投入烧开的水里煮,居然味道还不错。后来,有人发现,将面条抻的更长更细之后,会更好吃还好煮,于是更多的人开始效仿。他们将这种独树一帜的食物称为“拉条子”。居住在附近的新疆人,也学会这种食物的制作方式。

汉朝的时候,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西域的产品和文化开始传入长安,这是丝绸之路的开端。此后,越来越多的汉人开始不断西迁,“面条”这种食物也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内陆,并不断东渡到其他东亚各国。

不断演变:佛教推动面条席卷亚洲各地

面条最初的流传凭借着丝绸之路,使得它可以从西域进入中国大陆,但它的继续东传则有赖于佛教的传播。

唐宋时期,佛教由中国逐渐传播到日本、朝鲜。僧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修行,遵守着严苛的清规戒律,即便是用餐也是一种修行的方式,不能松懈。在日本的僧人们除了需要吃素外,就餐时还不能发出任何声音,唯独例外的就是吃面条的时候。他们将面条在热水中浸一下,然后浇上蘑菇做成的汤汁来吃,唯独吃面时才允许僧人发出声响。僧人很少有机会可以吃面,一年当中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次而已,这对僧人来说是艰苦修行的犒劳,是难得的放松时刻,代表着对自我的一种肯定。面条成为僧人最喜爱的一种食物。

通过佛教的不断交流与传播,面条成为一种礼佛、敬奉佛祖和诸神的食物,被传播到更广泛的亚洲境内,越南、泰国、尼泊尔、印度尼西亚……在这一过程中,面条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通过西藏的僧侣,面条传入了不丹,但是这里却不产小麦,于是当地人就研究出用荞麦代替小麦制作面条。不过荞麦不像小麦那样有粘性——这是因为荞麦几乎没有麸质,单靠纯手工很难制作,于是这里的人开始使用压面机。他们将荞麦面揉成面团塞进孔里,然后用杠杆把面团压下去,通过杠杆强大的压力,硬度很高的荞麦面团就变成了面条,从机器下面的小孔里出来。制作荞麦面条的过程太复杂,不丹人很少有机会吃面条,每次做好的荞麦面条也是先要供奉佛祖。

荞麦面条虽然制作麻烦,但是面质劲道,很快就又传到了东亚各国,尤其受到日本和朝鲜的喜爱。在朝鲜通过变革压面机,诞生了新型的面条食用方法——冷面,而这也成为了玉米面条诞生的基础!

玉米面条:民族融合的骄傲

冷面的诞生源于朝鲜民族独特的泡菜文化,本民族人甚至认为这里传承了数百年的面条史也是从一碗冷面开始的。

冷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朝鲜的李氏王朝(1392年—1910年)时期。人们把加了盐的萝卜、白菜埋到地下,静候发酵30天后,就成了松脆爽口的泡菜。传统的朝鲜冷面最初是用绿豆粉制作的,后来加入更多的荞麦粉让面条更加柔韧耐嚼。当地人制作的压面机非常大且笨重,成年男子用起来都非常费力,但是它一次却能压出很多面条,且质地更为劲道很接近现代液压机的效果。做好的面条需要在冷水里充分的浸泡一番,目的是避免面条黏在一起。冷面的独特之处是冷食,朝鲜民族的人们更喜欢冬天的时候吃冷面,他们把埋在地下的泡菜挖出来,冰凉爽脆的泡菜盖在荞麦面条上,据说可以帮助人们抵御冬季的严寒,这是属于朝鲜民族的独特文化。

民族之间的属性是共同的,生活在中国东北的朝鲜民族同样喜欢吃冷面。此外,他们通过与汉族文化的融合,还不断升级传统冷面的制作方式,有人在冷面内加入肉汤、梨片或白煮蛋,还有人将冷面改为温面——这就是朝鲜族最著名的“头道温面”。

头道镇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这里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黑土地肥沃,朝鲜族人在此定居后,不但大面积种植水稻,还成功种植了包括玉米在内的各种主粮。因为玉米产量高,当地居民开始研究更多关于玉米的食用方法。他们发现,将玉米粉揉成面团后,用压面机制作出的面条,放在热水或热牛肉汤中煮,味道非常美味。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食用玉米面条制作的温面。

除了吉林省,在黑龙江同样生活着非常多的朝鲜族人民,他们将制作好的玉米面条充分晒干,再切割成更适宜存放的长度,这样一来面条不但变得更耐煮,因质地紧密、口感也更好了。除了制作成温面,还可以做拌面、汤面,只要每次吃之前先在水中浸泡即可。因为好吃方便易保存,因此除了朝鲜族,当地的汉族、满族等其他民族也开始越来越多的食用玉米面条。

百年来,玉米面条都是东北人最喜欢的一种面条品种。

从丝绸之路到僧侣的传播再到不同民族的融合,从偏远的西域到繁华的中原再到东亚各国的普及,从小麦到荞麦再到玉米,面条的不断演变与发展,紧密的连着亚洲文化。玉米面条的诞生之路,恰恰验证了这种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伊朗、新疆、西安、日本、西藏、不丹、韩国、延边……这根玉米面条连接着亚洲人的厨房,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