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往事记忆汇编(一)

《上山下乡知青颂 》

逆风中的雄鹰更能展翅飞翔,

寒雪中的梅花更加傲然怒放,

激流下的顽石更是中流砥柱,

峻岭上的青松更显高洁挺直。

 《个人简介》

我是上海市西康中学1969届初中生,毕业分配实行“一片红”全部安排去上山下乡,遵照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70年4月我赴江西省瑞昌县湓城公社红卫六队插队落户,直至1979年3月返城。

下面图片是老式农用脱壳风车,专门用作稻谷脱瘪壳和去米糠用,也可用作黄豆,小麦等去杂物去细碎沙石和去灰尘用。

此件农具生产队仅有一部,每到农作物收获时使用相当频繁十分忙碌,而农户家庭对农作物去瘪壳去米糠,去细碎石块泥土,去杂物灰尘都是采用畚簸来操作。

下图这个物件是石碾,学名称“磙”,是用来平整泥土地和碾压谷物用的。磙是圆椎形,使用时需大头在右边,滚动起来自然向左转成圆形轨迹,人用牛或其它牲口来牵拉进行劳作,特殊情况时也有用人力来进行牵拉的。

下面二图中这二种山上的野果子,红色的是金樱子,黑色的是山乌珠,金樱子又酸又甜,山乌珠果香味很浓很浓,晒干后都是很珍贵的中草药。插队落户时,我每次上山去砍柴,都会去寻找这些野果子吃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江西山区插队落户,居住地南北二面群山之间都建有小水库。

小 水库是在河道、山谷、低洼地及下透水层修建挡水坝、形成蓄积水的人工湖,是调蓄洪水的主要工程措施之一。山区水库的主要作用是防洪、灌溉、供水等。

我至今不忘山里的风景,走过水庫时微风吹波碧绿的水面倒映着山上的树林那景色让人留恋忘返;四周成片的松树林中厚厚的铺着树上散落的针叶,踩踏上去软软的那不是床那是地;山上时不时可见到的映山红、兰花、红枫叶、梅花、四季更替姹紫嫣红装点的丛山那才是美艳如画风景。

下图是一老奶奶用石头在地上压磨玉米成粉,包括还有在石臼中采用棍棒捣磨,可能是想告诉我们,我们人类的祖先在一万年前已进入了农耕时代,淘汰农作物此类加工方法才不过百年的时间。但是我上世纪七十年代上山下乡期间亲眼所见农户家庭仍在采用此方法加工玉米粉。

下面图中镰刀是农民的常用工具,收割庄稼和割草的农具,由刀片和木把构成,一般用来收割稻谷。此类式样的镰刀在江南的一些农村还有广泛的使用,收割一般的农作物基本都会用到,山区还用作上山砍柴的工具。

扁担、镰刀、锄头“三件套”是农村人干农活的主要工具。

锄头乃为十大农具之一,锄头可以除草和翻土,种植农作物需要用锄头来挖土和翻土,庄稼生长期间,需要用锄头来除草和疏松土壤,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因此锄头对农民非常重要。

锄头的按用途可分为以锄为主和以挖为主二大类,具体式样五花八门,是根据各地土质环境,使用需求以及使用习惯长期实践中成型的。

扁担是农民,挑山工,生意人生产劳动中使用的,也是人们方便日常生活使用到的主要工具。

扁担分用途有用整根杉树木料制作的用于上山砍柴挑柴和去农田干农活挑稻谷挑小麦等农作物的用松木制作,二头装配上尖锐铁椎子的扁担冲;有用生长二年以上毛竹制作的二头有肩嵌防绳索滑落用于挑水桶、挑粪桶、挑畚簸、挑各类物资用的竹制扁担;有用槐树、株树、檀树、栆树、桑树等木料制作的二头微微向上翘起的专挑较重货物的木制扁担。

当然还有和扁担有相同用途称作是扁担难兄难弟的整根一段毛竹筒,是用来二个人抬重物时的杠棒。

这是农村拔秧苗用的翘凳,人坐在翘凳上拔秧苗可以省力,可以不用起身在秧田里朝前面移动。

这是农村的一件农事——堆草垛,稻谷收割脱去谷粒后,将捆扎的一把一把稻草堆码起来。到了冬季农闲时再将稻草辅设在场地上用石碾来碾压,把残留的稻谷(黄糙米)再次回收,稻草可用作牲口饲料。

此垛中间还支了根树杆,而大多数是中间不支杆的,而且草垛堆得比这个大很多,如果草垛出现偏歪,就会用树干支撑来保持垂直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