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玉米常见病虫害识别及防治方法 ③》

玉米《玉米常见病虫害识别及防治方法 ③》​《玉米田各种除草剂优劣势分析》

请点击关注 杨理健微语农业 2024年07月30日 21:54 山东 听全文反馈

  • 标题有误导性

《玉米常见病虫害识别及防治方法 ③》(来源: 图禾立农业)

16 玉米全蚀病


危害症状:

主要为害根部,影响灌浆,导致千粒重下降,严重威胁玉米生产。

苗期染病:地上部症状不明显,种子根上出现长椭圆形褐色病斑;抽穗灌浆期地上部开始显症,初期叶尖、叶缘变黄,逐渐向叶基和中脉扩展,后叶片自下而上变为黄褐色枯死;

严重时茎秆松软,根系呈栗褐色腐烂,须根和根毛明显减少,易折断倒伏。病株早衰,影响灌浆,千粒重下降,严重威胁玉米生产。玉米收获后菌丝在根组织内继续扩展,致根皮变黑发亮,并向根基延伸,呈黑脚或黑膏药状,剥开茎基,表皮内侧有小黑点。

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倒茬;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及时深耕;加强田间管理,种植密度适当,增强田间通透性;增施有机肥,提高抗病力。

②拌种:用种子重量0.2~0.5%的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或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或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拌种。

17 玉米霜霉病


危害症状:

玉米苗期和成株期都可发生,主要侵染叶片,也为害叶鞘和苞叶。

苗期发病:全株淡绿色至黄白色,生长缓慢,节间缩短,植株矮化,后逐渐枯死。

成株期发病:多从中部叶基部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初期叶片淡绿色条纹和条斑,严重时互相连和,叶下半部或全部变成淡绿色至黄白色,以致枯死;潮湿时,在叶背面形成灰白色霉状物;严重时不能正常抽穗。果穗雄花畸形。

防治方法:

①加强检疫;选种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倒茬;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及时深耕;加强田间管理,种植密度适当,增强田间通透性;雨后及时排水,适时追肥,提高抗病力。

②拌种:用种子重量的0.3%的35%甲霜灵拌种剂拌种。

③发病初期,选用下列药剂防治: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18 玉米干腐病


危害症状:

在玉米生育后期发生较重,茎秆和果穗发病最为明显。

茎秆受害:多在植株近基部4~5节或病穗附近的茎秆节间产生褐色斑块,叶鞘和茎秆之间连有白色菌丝;严重时病节髓部碎裂,组织腐败,极易倒折。

果穗受害:病穗一般成熟早,僵化变轻,病果穗和苞叶之间连着白色菌丝体,以致苞叶和果穗粘连,不易剥离;剥去苞叶,可见果穗下部或全穗籽粒皱缩,呈暗褐色或污浊状,无光泽,粒间有紧密的灰白色菌丝体;穗轴松软变轻,易于折断破裂;严重时,籽粒基部甚至全粒均有少量白色菌丝体,散生许多小黑点;穗轴和护颖上也常生许多小黑点。

防治方法:

①加强检疫,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留无病种子;实行轮作倒茬;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及时深耕;加强田间管理,种植密度适当,增强田间通透性;适时追肥,提高抗病力。

②种子处理:播前用200倍福尔马林浸种1小时,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浸种24小时后,用清水冲洗晾干后播种。

③抽穗期发病初期,选用下列药剂防治: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或丙环唑。

19 玉米赤霉病


危害症状:

果穗为主要受害部分。

果穗受害:端部变为紫红色,有时籽粒间生有粉红色至灰白色菌丝,病粒失去光泽,不饱满;发芽率降低,播后易烂种。发病轻时幼苗生长发育不正常,叶片变黄。

茎受害:茎秆局部褐色,髓部变成紫红色,腐烂,易倒折。

叶鞘受害:生有橙色点状黏分生孢子团。

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倒茬;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及时深耕;加强田间管理,种植密度适当,增强田间通透性;雨后及时排水,适时追肥,提高抗病力。

②发病初期,选用下列药剂防治: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或丙环唑。

20 玉米矮花叶病毒病


危害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抽穗后发病的较轻。

初期在幼苗心叶基部细脉间形成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呈虚线状排列,后发展成实线,逐渐呈不规则状扩大,不受叶脉限制,在粗脉间形成许多黄色的条纹,与健部相间形成花叶症状。

叶片变黄、棕、紫或干枯。重病株的苞叶、叶鞘、雄花穗有时出现褪绿斑,植株矮小,其高度有时只为健株的1/2~1/3,不能抽穗或迟抽穗而不结实。病株茎细,根部不发达或萎缩。

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性品种;实行轮作倒茬;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和杂草,及时深耕;加强田间管理,适时追肥,增施有机肥和微肥,提高抗病力。

②防虫:在传毒蚜虫迁入玉米田的始期和盛期,及时喷洒下列药剂:抗蚜威,或吡虫啉。

③发病初期,选用下列药剂防治:菌毒清;盐酸吗啉胍•乙酸铜,或菇类蛋白多糖,喷洒叶面,每7~10天1次,连续喷施2~3次。

21 玉米条纹矮缩病


危害症状:

病株节间缩短,植株矮缩,沿叶脉产生褪绿条纹,后条纹上产生坏死褐斑。

植株早期受害:生长停滞,提早枯死。中期受害:植株矮化、顶叶丛生、雄花不易抽出,植株多向一侧倾斜。

后期受害:矮缩不明显。叶片、叶鞘、茎秆、髓、穗轴、雄花序、苞叶及顶端小叶均可受害,产生淡黄色条纹及褐色坏死斑,而苞叶及其顶端的小叶最敏感,易显症。

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性品种;实行轮作倒茬;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和杂草,及时深耕;把好玉米第一次浇灌时间,争取在玉米出苗后40~45天浇头水;加强田间管理,适时追肥,增施有机肥和微肥,提高抗病力。

②防虫:用5%吡虫啉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4%拌种,能有效地防治苗期灰飞虱,减轻病毒病的传播。在灰飞虱传毒为害期,尤其是玉米7叶期前,可喷洒下列药剂:氯虫•噻虫嗪;吡蚜酮,或噻嗪酮。

③发病初期,可喷洒菌毒清;盐酸吗啉胍•乙酸铜,或菇类蛋白多糖,喷洒叶面,每7~10天1次,连续喷施2~3次。

22 玉米空秆


危害症状:

植株不结果穗或有果穗而无籽粒。

防治方法:

选种抗性品种;及时清除病残体和杂草;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适时追肥,增施有机肥和微肥,提高抗病力;玉米开花授粉期天气不好时,采取人工授粉。

23 玉米顶腐病


危害症状:

玉米整个生长期都可侵染发病。

苗期:植株生长缓慢,叶片边缘失绿,出现黄条斑,叶片畸形、皱缩或扭曲,重病株枯萎或死亡。

成株期:出现不同程度矮化,叶基部腐烂、仅存主脉,中上部完整但多畸形,后生出的新叶顶端叶片短小、腐烂,叶尖枯死或残缺不全,叶片边缘常出现似刀削状的缺刻和黄化条纹。

茎基部节间短,常有似虫蛀孔道状开裂,纵切面可见褐变;根系不发达,主根短、根毛多而细呈绒状,根冠腐烂褐变。轻度感病植株后期可抽雄结穗,但雌穗小,多不结实;湿度大时,病部出现粉白色霉状物。

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性品种;加强田间管理,适时追肥,增施有机肥和微肥,提高抗病力。

②剪除病叶:对玉米心叶已扭曲腐烂的较重病株,可用剪刀剪去包裹雄穗以上的叶片,以利于雄穗的正常吐穗,并将剪下的病叶带出田外深埋处理。

③发病初期,选用下列药剂防治:嘧菊酯;苯醚甲环唑,或已唑醇。



资料来源:玉米种植产业,未完待续

《玉米田各种除草剂优劣势分析》(来源:石家庄农业农村)

[引言]

我国是世界玉米第一消费国和第二生产国,年播种面积约5亿~6亿亩。玉米田杂草种类多,与玉米争水争肥争空间,严重影响玉米苗的生长发育,最终影响玉米的品质和产量。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种植人工成本的增加,化学药剂防除已成为玉米杂草治理的主要措施,也是增加玉米产量、节约劳动成本的关键技术。

玉米田常见杂草主要有:马唐、稗草、狗尾草、牛筋草、反枝苋、马齿苋、铁苋、藜(灰灰菜)、蓟(大蓟和小蓟)、田旋花、鸭跖草等。


01播前及苗前除草剂

苗前封闭也叫土壤处理剂,在玉米播种后7天内施药,依靠位差原理,药剂固着在表土层(约1~2cm),杂草幼芽吸收药剂,杀死或抑制表土层中能够萌发的杂草种子,玉米种子有覆土层保护,可以正常发芽生长。苗前土壤处理相对苗后茎叶处理更省时省力,价格相对低廉,然而会受天气和土壤的影响,一旦条件不利,就难以保障封闭药的效果。

常见的播前及苗前除草剂主要有以下除草剂:

1.莠去津(Atrazine)

莠去津是三嗪类选择性除草剂,是玉米田最常见的除草剂之一,别名:阿娇、阿特拉津,不但应用于苗前,苗后也可使用,主要通过植物根部吸收并向上传导,抑制杂草的光合作用,使其枯死。杀草谱较广,用于防除玉米田一年生杂草,对如稗草、马唐、狗尾草、牛筋草等禾本科杂草及铁苋菜、反枝苋、马齿苋、蓼、藜等阔叶杂草具有较好防效,对玉米有较好的选择性(因玉米体内有解毒机制),对某些多年生杂草也有一定抑制作用。莠去津使用量过大或遇到高温天气下易产生药害。叶子顶端失绿,出现发黄或淡绿现象,生长缓慢,一般发生药害不严重,7-10天可恢复。


2.特丁津(Terbuthylazine)

特丁津是在1965年由A. Gast和E. Fankhauser等报道除草活性,1966年由瑞士J.R. Geigy S.A.公司(现先正达)首先推广的玉米田除草产品,后由先正达和安道麦、Oxon、陶氏益农、Herbos等公司面向全球进行推广。特丁津是选择性内吸传导型三嗪类除草剂,主要通过植株根部吸收,芽前、芽后均可施用,土壤中持效期3-10周。除草谱广,用于防除大多数一年生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主要用于玉米田苗前、苗后防除多种杂草,其主要用于玉米、高粱,也可选择性地防除葡萄、果树、柑橘、咖啡、油棕、橄榄、土豆、豌豆、豆类、甘蔗、橡胶和林业苗圃和新种植等杂草。与莠去津相比,特丁津具有残留期短、杀草谱更广、对作物安全性好、复配性强、不存在连续使用的抗性、成本低等特点。该产品在欧洲玉米田除草剂市场已拥有较大份额,在美洲和亚洲等国家和地区正处于增长过程中。目前国内已有多家厂家获准登记。


3.氰草津(Cyanazine)

氰草津属于三嗪类的除草剂,商品名为 Bladex,氰草津抑制光合作用,苗前除草剂,也可用于苗后除草剂,用于防治一年生禾本科和阔叶杂草,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有机质含量高,用的剂量也大,有机质含量低,用量小。禁止在沙质土中使用,需要1.3cm以上雨水活化。主要与莠去津复配,用于玉米田一年生杂草的防除。


4.乙草胺(Acetochlor)

乙草胺是由美国孟山都公司于1971年开发成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除草剂品种之一,也是目前我国使用量最大的除草剂之一。乙草胺属酰胺类除草剂,通过阻碍蛋白质合成而抑制细胞生长,使杂草幼芽、幼根停止生长,进而死亡。单剂以50%乳油和900g/l乳油为主,与莠去津复配,是玉米苗前除草剂,主要防除一年生禾本科及部分阔叶科杂草。


5.异丙甲草胺(Metolachlor)

异丙甲草胺与乙草胺同属于酰胺类除草剂,主要通过抑制发芽种子的蛋白质合成,其次抑制胆碱渗入磷脂,干扰卵磷脂形成。由于禾本科杂草幼芽吸收异丙甲草胺的能力比阔叶杂草强,因而该药防除禾本科杂草的效果远远好于阔叶杂草。异丙甲草胺在国外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替代乙草胺,但国内由于价格、药效等因素未能实现大范围替代,包括后来推出的s-异构体活性更高的精异丙甲草胺。


6.异丙草胺(Propisochlor)

异丙草胺是内吸传导型选择性芽前除草剂,属酰胺类除草剂,抑制蛋白质合成,芽和根停止生长,不定根无法形成,心叶扭曲、萎缩、其他叶片皱缩变黄,整株枯死。制剂为72%乳油以及与硝磺草酮、烟嘧磺隆、莠去津的复配,异丙草胺是一种植物发芽抑制剂,主要通过杂草幼芽吸收。主要防除稗草、牛筋草、马唐、狗尾草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以及藜、反枝苋、苘麻、龙葵等阔叶杂草。


7.唑嘧磺草胺(Flumetsulam)

唑嘧磺草胺是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剂,通过抑制支链氨基酸的合成使蛋白质合成受阻,植物停止生长。用于玉米田苗前土壤喷雾处理,能有效防除玉米田苘麻、鸭跖草、藜、蓼、反枝苋、龙葵、苍耳、十字花科等一年生阔叶杂草,对苘麻防效较好。唑嘧磺草胺作为应用较新的封闭药效果较好,但价格较高,性价比不及酰胺类除草剂。


8.异噁唑草酮(Isoxaflutole)

异噁唑草酮是罗纳-普朗克公司1992年发现、现由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和销售的异噁唑类除草剂,为对羟基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HPPD)抑制剂。玉米田内吸传导型选择性除草剂,可被杂草根系、幼芽和茎叶吸收。通过抑制对羟基苯丙酮双氧酶而破坏叶绿素的形成,导致受害杂草失绿枯萎。主要以20%悬浮剂为主,异噁唑草酮对玉米相对安全,可防除多种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由于使用时间短,抗性小,有效成分在干旱时喷施后可稳存于土表,遇雨水后除草活性可再次被激活,可进一步增强使用效果,市场竞争相对较小,未来仍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9.莠灭净(Ametryn)

莠灭净是选择性内吸传导型除草剂,是典型的光合作用抑制剂,可通过根和茎叶的吸收并传导。用于玉米田播后苗前土壤处理,可有效防除马唐、稗草、牛筋草、狗尾草、香附子、千金子、莎草、看麦娘、蓼、藜、马齿苋等一年生杂草。莠灭净性质稳定、持效期长,易贮存在土壤中。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抑制作用,属选择性除草剂。杀草作用迅速,可被0-5厘米土壤吸附,形成药层,使杂草萌发出土时接触药剂,对刚萌发的杂草防效最好。经过复配,其混剂延缓了抗性发生的速度并减少了土壤残留。


10.2,4-滴(2,4-D)

2,4-D(2,4-滴)属于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由Amchem公司(今先正达公司)于1942年发现并合成,1945年后多家公司开发生产,于1946年开始使用。目前有主要是2,4-D酸、2,4-D丁酯、2,4-D异辛酯、2,4-D二甲胺盐等产品。2,4-D是激素型除草剂,可促进植物体内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过度分裂和伸长,组织因过度生长呈畸形,从而阻碍物质运输,导致植物死亡,主要防除玉米田一年生阔叶杂草。单剂以87.5%乳油为主,多与乙草胺、莠去津复配使用。由于丁酯的漂移药害等问题已被列为禁用农药,异辛酯开始接替,虽活性不如丁酯,但解决了漂移的问题。


11.噻吩磺隆(Thifensulfuron-methyl)

噻吩磺隆属选择性内吸传导型磺酰脲类除草剂,是侧链氨基酸合成抑制剂,阔叶杂草经叶面根系迅速吸收并转移到体内分生组织,抑制缬氨酸和异亮酸的合成,从而阻止细胞的分裂达到除草的目的,适用于夏玉米田防除阔叶杂草,如荠菜、蓼、藜、鼬瓣花、繁缕、播娘蒿等一年生阔叶杂草。单剂以15%噻吩磺隆WP,25%噻吩磺隆WP和75%噻吩磺隆WP为主,与乙草胺复配。



02玉米田苗后除草剂

相较于苗前除草剂,苗后除草剂的亩成本没有太多价格的优势,由于近几年玉米价格还不错,农民更多地关注药效,这使得一些新产品虽然价格高但市场接受度还不错。


常见的苗后除草剂主要有以下除草剂:


1.烟嘧磺隆(Nicosulfuron)

烟嘧磺隆属磺酰脲类除草剂,内吸传导型,可被植物的茎叶和根部吸收并通过韧皮部与木质部迅速吸收,通过抑制植物体内乙酰乳酸合成酶的活性,阻止支链氨基酸绩氨酸、亮氨酸与异亮氨酸合成进而阻止细胞分裂,使敏感植物停止生长。烟嘧磺隆不仅对稗草、马唐、狗尾草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有较好的防效,而且对马齿苋、苋菜、蓼等阔叶杂草及香附子等莎草科杂草也有很好防效。单剂以40g/l可分散油悬浮剂为主,复配主要与莠去津的二元复配以及与硝磺草酮、莠去津,使它隆、莠去津,辛酰溴苯腈、莠去津的三元复配,烟嘧磺隆与很多除草剂复配用于苗后除草,使得烟嘧磺隆一直在玉米田苗后除草中有着很高的地位。烟嘧磺隆在使用量大或重喷芯叶加上高温干旱天气最容易发生药害。受害后首先玉米心叶变黄,然后扩展到整个叶片及其他叶片;玉米生长会受到抑制,植株矮化,也可能产生部分丛生、次生茎,轻者一周可恢复,重者严重抑制生长,难以恢复。


2.硝磺草酮(Mesotrione)

硝磺草酮是由捷利康(现先正达)公司研发的三酮类除草剂,于2001年在美国登记上市,2005年进入我国市场。硝磺草酮是三酮类除草剂,其作用机理为抑制羟基苯基丙酮酸酯双氧化酶(HPPD),最终影响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由于玉米对药剂吸收速度缓慢,并且能够通过4-羟基化作用快速的将硝磺草酮降解为无活性的化合物,在推荐浓度使用下对玉米安全。单剂以10%、15%、20%、40%悬浮剂为主,复配主要与烟嘧磺隆、莠去津、乙草胺等。硝磺草酮是选择性玉米田苗后茎叶处理除草剂,具有作用速度较快、杀草谱较广等特点,有较好的触杀效果和内吸传导性。


3.环磺酮 (Tembotrione)

环磺酮是一种新型三酮类除草剂,是继吡唑类除草剂之后开发的新一类HPPD抑制剂,为国外公司于2007年研发的新型玉米田除草剂(2019年在我国专利保护到期),属于较为年轻的玉米田除草剂(烟嘧磺隆于上世纪80年代上市,2008年在我国专利到期;硝磺草酮于2001年上市,2012年在我国专利到期)。通过抑制杂草体内多种酶的合成,影响到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杂草出现褪绿黄化,一般2周左右杂草全部枯死。环磺酮活性比硝磺草酮高2~3倍,比硝磺草酮除草范围更广,除草适期更长,除草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对玉米和下茬作物均安全,是防除玉米田普通杂草和恶性杂草的较好药剂。环磺酮的优势在于铲除恶性杂草的能力,尤其是对禾本科恶性杂草野芦苇、茅草、红根谷莠子、狗尾草,及阔叶杂草中的小蓟(刺儿菜)、绞股蓝、田旋花、鸭趾草、抗性苍耳和苘麻等效果显著。


4.苯唑草酮(Topramezone)

苯唑草酮是新型三酮类苗后茎叶处理剂,属于对羟基苯基丙酮酸酯双氧化酶(HPPD)类抑制剂,通过根和幼苗、叶吸收,在植物中向顶、向基传导到分生组织,抑制4-HPPD,使类胡萝卜素、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受抑制和功能扰乱,导致发芽的敏感杂草在处里2-5天内出现漂白症状,14天内植株死亡,对各种品种的玉米天杂草有较好的防效。对三嗪类、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抑制剂和乙酰辅酶 A 羧化酶(ACCase)抑制剂起抗性的杂草有更稳定的防治效果,针对红根变异杂草效果也较好,而且使用时期更长,是目前玉米田除草剂防治禾本科、HPPD抑制剂中安全性较高的,可在后期使用,也可在甜玉米上使用。单剂以4%、10%、30%悬浮剂为主,与莠去津、烟嘧磺隆、特丁津等复配。


5.氟吡草酮(bicyclopyrone)

氟吡草酮是先正达继磺草酮、硝磺草酮之后成功上市的第3个三酮类除草剂,为HPPD抑制剂,这是近年来该类除草剂中增长最快的产品。氟吡草酮属于4-羟基苯基丙酮酸双加氧酶(HPPD)抑制剂,通过抑制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使植物分生组织出现白化症状,最终致其死亡。HRAC (国际除草剂抗性行动委员会)将该类除草剂归为F2组,WSSA (美国杂草科学会)将其归类为第27组。氟吡草酮可与硝磺草酮、异噁唑草酮、苯唑草酮、环磺酮、pyrasulfatole等多种除草剂进行复配。氟吡草酮通过与安全剂解草嗪(benoxacor)或解草酯(cloquintocet)等混配,可以提高氟吡草酮对作物的安全性。该种选择性的除草剂品种对阔叶杂草和多年生、一年生杂草均具有良好的活性,苗前土壤处理和苗后茎叶处理,主要用于玉米、甜菜、谷物(如小麦,大麦)等作物,防除阔叶杂草和部分禾本科杂草,对三裂叶豚草、苍耳等大型种子阔叶杂草防效较高,对草甘膦抗性杂草防效较好。氟吡草酮高效,低毒,对作物安全性高,不易产生抗药性,对环境安全,友好,预计未来该产品在玉米田将有不错的市场前景。


6.氯氟吡氧乙酸 (fluroxypyr)

1985年由美国陶氏益农公司在英国开启登记,1991年在中国首次登记,其全球专利已于2013年到期。氯氟吡氧乙酸是内吸传导型苗后除草剂,药后很快被植物吸收,使敏感植物出现典型激素类除草剂的反应,植株畸形、扭曲,最终枯死。适用于小麦、大麦、玉米、葡萄、果园、牧场、林地、草坪等地防除阔叶杂草,对猪殃殃、繁缕、大巢菜、泽漆都有比较好的防除效果,对小麦安全。持效期短,受冬季低温影响较大,用药时一定控制在气温高于10℃。使用不当容易引发苗弱现象,所以使用上一直比较谨慎,但是除草效果较好,近年原药由于中间体五氯吡啶供货不稳定以及原药工厂开工率等问题,价格高,制剂成本高,性价比较低,终端上量难。


7.辛酰溴苯腈(Bromoxynil octanoate)

辛酰溴苯腈为选择性苗后茎叶处理触杀型除草剂,主要由叶片吸收,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有限的传导,通过抑制光合作用的各个过程,包括抑制光合磷酸化反应和电子传递,特别是光合作用的希尔反应,使植物组织迅速坏死,从而达到杀草目的,气温较高时加速叶片枯死。由于对温度敏感,未能大范围推开。以单剂25%辛酰溴苯腈乳油为主,与烟嘧磺隆、莠去津、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复配。可用于防除一年生和多年生阔叶杂草,同时,它对禾本科作物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能安全使用于作物各个生长期,它广泛用于麦田、玉米、高梁、甘蔗、亚麻、洋葱等多种作物田,防除蓼、藜、苋、麦瓶草、龙葵、苍耳、田旋花等多种阔叶杂草。


来源:农业应用技术

杨理健微语农业农药植保、质量安全、乡村振兴、记者报道53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阅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