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鲁县金黄玉米,铺就“黄金致富路”
关于开鲁五大产业之中的玉米
大家都了解多少呢?
是否和你认为的一样呢?
快来看看吧!
01.发展现状
根据开鲁县各镇场种植统计,2021 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 180 万亩,其中采用浅埋滴灌方式种植面积102.23 万亩,采用大水漫灌方式种植玉米面积 77.77 万亩,年产玉米 125 万吨左右,14 个水标准量平均产量在 700 公斤左右。主要种植品种有京科系列、宏博 701、TK601、迪卡 159、裕丰 303 等 30 余个品种,目前种植密度在4000—4500 株/亩。重点推广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标准化种植、病虫害绿色统防统治、增施有机肥、全程机械化、秸秆还田深翻深松等技术,耕种防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以上。
02.未来如何发展

- 建设玉米产业科技创新技术集成。制定适合开鲁县的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丰富种植品种结构。
- 加强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推广应用。大力推广玉米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加大“一增二改三提”(一增,合理增加种植密度;二改,改品种、改良土壤;三提,提升全程机械化水平、提升绿色防控水平、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四进四控”(推进地力提升,实现控肥增效;推进统防统治,实现控药减害;推进高效节水,达到控水降耗;推进轻简栽培,实现控膜提效)等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玉米单产。
- 加强玉米栽培精准化作业与信息化技术推广应用。构建玉米精细整地、精量播种、精确施肥、精确喷药和精量调水技术组成的精确农业技术示范体系,建设开鲁县玉米大数据中心,实现数字化管理。
- 壮大新型主体,促进规模化经营。推进标准化、机械化,大力推广“梨树模式”,加快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其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对小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生产小规模、服务规模化”的规模经营格局,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 培肥土壤,提升地力,推进科技入田、用养结合。(1)充分发挥粪污染资源化利用重点项目。加大有机肥生产力度,增加有机肥使用面积,培肥耕地地力,探索出种养结合地力培肥途径与技术、土壤耕作培肥技术、生物资源循环利用培肥技术,建立地力培肥技术集成。(2)学习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根据不同土壤类型,有针对性地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将秸秆还田、免耕播种、轮作倒茬(玉米大豆复合带状种植)等配套技术集成,建立具有省工、省时、节本降耗等特点的新型农业技术模式,同时配套相应的扶持补贴政策,让农户接受、认可、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县内适宜区域得到快速、广泛推广。(3)全县推广籽粒收,实现粮不落地,提高粮食质量,推广低损耗籽粒收获作业机械等关键环节工程技术;针对农田耕层机械压实劣化,研究土壤结构修复的机械化技术措施和工艺装备,开发全新理念的生产过程机器固定轨迹作业系统和与之配套的新型播种、植保、收获装备,提升薄弱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着力推动玉米生产向全程机械化发展,更加高质量地实现机耕、机播、机管、机收。
- 以品牌提升为引领,推动玉米产品价值提升。(1)委托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农产品检测中心等检测机构,继续挖掘开鲁县玉米产品特有品质,每年对开鲁县土壤、气候、水资源等生产环境进行监测,保障玉米绿色生产基地,提升开鲁县玉米绿色品牌。(2)鼓励玉米收购企业、经营主体进行绿色食品认证,扩大“通辽黄玉米”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影响力,做大做强通辽黄玉米品牌,实现优质优价。
- 健全完善玉米销售体系。发改、商务、农牧等部门做好粮食市场信息的发布与宣传,同时推进粮食银行试点工作,减少玉米存贮中霉变问题,提高粮食质量,实现粮食优质优价,逐步解决“地趴粮”问题。
03.五年计划

到 2025 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 180 万亩以上,其中加工玉米 145 万亩、粮饲兼用玉米 30 万亩、鲜食玉米 5 万亩。通过争取项目,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使玉米生产实现“一提、两增、三减、四省、五促进”(即提高单产,增效增收,减肥减药减机械,省水省地省电省工,促进粮食储备能力、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促进群众人口红利再次释放和城镇化建设、促进群众增收、促进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的综合效益,全县玉米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96%以上,亩均增产 150 公斤以上,有效做到“零霉变、零毒素”。玉米仓储销售能力进一步提升,玉米收储供应链服务进一步完善。玉米生物科技加工能力进一步提升,玉米加工业多元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基本实现玉米全株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