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三宝",何时成擦亮茶乡的"经济名片"
株洲日报/株洲新闻网记者 邹怡敏 通讯员 周建军
紫皮大蒜、生姜、白芷被称为“茶陵三宝”,紫皮大蒜在明清时即为“贡品”,2011年还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茶陵白芷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与“抗芷”、“川芷”并列为全国三大名芷。
然而,近日记者走入市场却发现,本地各大商超、农贸市场难觅“茶陵三宝”的踪影,本是茶陵名片的“茶陵三宝”为何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原因在哪?“茶陵三宝”如何做大做强?
冲击:本地品种退化,“外来者”挤占市场
茶陵种蒜始于五代前,历史超千年,民间流传茶陵大蒜是“一蒜入锅百菜辛,一家炒蒜百家香”。因个大瓣壮、皮紫肉白、包裹紧实、辛辣浓郁,品质上乘的茶陵紫皮大蒜在明清时就被列为“贡品”,20世纪30年代就己销至广东、福建和东南亚国家。80年代,下东农场生产的“白玉蒜米”罐头在“广交会”上展出,并获得“湖南省优质农产品”证书,产品销往日本与新加坡。
然而,近年来,由于蒜种选留及栽培管理不善等原因,茶陵紫皮大蒜品种混杂、种性退化严重,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蒜球开始变小,产量上不来,亩产仅250至350公斤。加之市场信息不完整、不及时,大蒜收购价波动较大,农民种植积极性不稳定,直接影响了种植面积。而河南、四川等地的大蒜一亩地能到达750公斤左右,且品相不错,进入茶陵市场后,很快站稳了脚跟。
为提高紫皮大蒜产量,该县农业局做了不少努力,通过检测发现,茶陵紫皮大蒜种性退化的主要原因是病毒侵害。2013年,该县农业局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合作,利用茎尖脱毒技术进行脱毒和种球繁殖,成功培育出脱毒苗。该县还在平水、思聪等地建立大蒜提纯复壮示范基地,提高大蒜种子质量,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通过对大蒜土壤适应性、选种、施肥方法及采收等各项技术进行改良,使大蒜种子由“杂”变“纯”,由“退化”转化为“复壮”。
局限:产业链条不长,品牌建设乏力
茶陵历来有做馥蒜的传统,大到作坊,小到家家户户,尤其是洣江、平水等地的馥蒜尤为出名。
然而,茶陵的大蒜加工企业却不多,90年代,茶陵康宝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蒜粉等,产品远销国外,因种种原因,后来消失在市场的洪流中。近年来,该县叫得上名字的加工企业,屈指可数,规模不大。
蓉园食品有限公司位于虎踞镇黄石村,主要生产茶陵馥蒜、盐姜、腐乳等产品,现有“蓉园”和“蓉阿姐”两个注册商标,产品在茶陵本地市场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公司负责人刘蓉却坦言,公司面临许多困惑。
公司目前没有种植基地,原料主要向蒜农收购,而蒜农不愿签供货协议,只看收购价格选择买家,货源不稳定。不过今年她已征了地,建起了厂房,准备开发200亩大蒜、生姜、白芷种植基地。
另一方面,该公司和其他企业一样,目前还是采用传统工艺,产品大多为粗加工,“研发新产品、走精深加工之路是未来的必然选择,单靠企业自身力量有限,盼望政府能提供更多帮助。”刘蓉说。
茶陵县嘉华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茶陵生姜深加工的一支独苗。“当前市场上,云南、贵州的姜唱主角,价格便宜,很吃香。”公司负责人段建光介绍,这些地方产的姜,5斤湿姜可加工成1斤干姜,而茶陵的姜水分偏高,至少需要7斤才行,成本较高。
“但茶陵的姜品质好,鲜嫩、辛辣、芳香。”段建光介绍,该公司注册了“黄堂铺子”商标,开发了姜晶、姜茶等产品。为了扩大销路,提高市场占有率,该公司主动“触网”,在淘宝、惠农网上销售。
未来:呼唤科技创新,加大支持力度
“茶陵三宝”是传统农产品,目前手工加工成分居多,也制约了行业发展。
因此,科技创新势在必行。
去年底,该县出台了《“茶陵三宝”产业振兴规划(2016-2020年)》,计划每年县财政预算科研经费30万元,与科研机构对接,强化技术力量,开展品比试验,筛选主推品种,建立原原种、原种、栽培种繁育体系。
鼓励种植合作社、规模户、中小散户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原种繁育基地经县农业局认定后按大蒜每亩1000元、生姜每亩1000元、白芷每亩1000元予以补助。对种植积极性高,传统品种种植面积大的村,经相关部门审验后,对年度种植面积达500亩、800亩、1000亩以上的村,分别发放2万元、4万元、6万元的工作经费,对种植“茶陵三宝”面积5亩以上的种植户,按大蒜每亩200元、生姜每亩400元、白芷每亩400元予以补助。
培育龙头企业。根据规划,该县对一次性新增设备资产投资100万元以上的生产加工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对开发出新产品,并投向市场,形成固定产能的生产加工企业,给予3万元的奖励。对成功创建国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奖励。对被评为省级著名商标的生产加工企业,予以3万元的奖励。对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的生产加工企业,予以20万元的奖励。对成功申报注册商标的生产加工企业,予以1万元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