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籼稻“孪生兄弟”——早籼与晚籼

籼稻是栽培稻的一个亚种,在我国淮河、秦岭以南地区和云贵高原的低海拔地区有广泛种植。早籼稻与晚籼稻同属籼稻,但在结构和外观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在市场上“身价”也不相同。身为粮食人,早籼稻与晚籼稻摆在面前,你能区分开这对"孪生兄弟"吗?

先来说说籼稻的品种

  • 早籼稻———春季播种, 生长期较短 ( 一般为105~120 d) , 收获期较早的籼稻谷, 一般米粒腹白较大, 角质粒较少。

  • 中籼稻———春季晚于早稻播种, 生长期偏长( 一般为 135~150d) , 收获期较晚籼稻提早半个月左右,一般米粒腹白较少( 随当年气候而有所不同) , 角质粒偏多。

  • 晚籼稻———夏季播种, 秋季生长成熟, 生长期较长( 110~135d) , 收获期较晚的品种。由于灌浆成熟期温度较低, 昼夜温差大, 一般米粒腹白较小或无腹白, 角质粒较多。

再来看看早籼与晚籼的鉴别

  • 谷粒壳色:

    一般早籼粒壳色为黄色、金黄色,较晚籼稻显著偏深、偏红, 同一批次稻谷其壳色差别不大, 有的有明显的微红色稻粒( 壳) , 而晚籼稻壳色为淡黄色或暗黄色, 常带有细小褐色花斑点。早籼稻壳色较深且基本一致, 品种之间也差异不大,稻壳较晚籼稻更厚, 更硬,更脆。
  • 外观形态:早籼稻谷粒内颖与外颖结合处裂开的粮粒多, 谷粒护颖较大, 同品种谷粒比晚籼稻两头较尖, 谷粒腹部中间瘪偏( 凹陷不平) , 有的显波浪状,稻谷粒形状不规则较多, 有的扭曲状, 有芒的谷粒较多, 长芒显黄白色, 稻粒表面茸毛短、稀。早籼稻常会有稗子。而晚籼稻则稻谷粒内颖与外颖结合处裂开的谷粒少, 稻粒的护颖较小, 稻粒中间表面较饱满, 稻谷粒面形状较平整, 稻粒形状长芒处比护颖处略大, 有长芒的谷粒少而短, 长芒呈褐色, 谷粒表面茸毛多、长、密。

  • 病虫害感染: 早籼稻易感染虫害, 虫蚀粒较多; 晚籼稻易感染“稻曲病”, 壳色带灰黑色。

  • 水分: 早籼稻谷水分普遍较低, 晚籼稻谷水分较高。用鼻闻, 早籼稻谷气味干烈, 晚籼稻谷气味湿柔, 有的有轻微霉味。① 籼稻水分13%以下感官感觉: 用手扒开时,响声大, 飞扬的尘土多, 用手抓时有刺手感, 轻松干爽, 不易抓紧, 谷粒容易从指缝中溜出落下, 用手搓碾时有“格格”声, 粒面富有光泽, 牙咬时, 牙震大, 响声脆, 壳、米同断, 米粒断口整齐光滑, 边沿锐利, 碎片亦多; ② 籼稻水分在 13%~14.5%左右时, 感觉如下: 用手抓时感觉稍沉,滞手而不刺手, 容易抓紧, 声音混浊沉闷, 手掌伸开后, 谷粒散开很慢, 下落不快,粘在手上的稻谷粒也多, 手插时感觉湿润、不易插入, 把手抽出后指缝间粘的杂质也少, 米粒表面毛糙不光洁, 牙咬时牙震小, 不硬不脆, 易咬成粉, 甚至有粘牙感, 粒断无声或声音沉闷, 断口不齐, 断面无光。

  • 糙米皮色:剥开稻谷去壳后, 早籼稻靠近长芒处“黑点”( 柱头) 小且少, 而晚籼稻有“黑点”粒较多且黑点较大, 早籼稻米皮干色深, 糙米皮层厚, 组织疏松、脆弱易断, 手磨砻脱壳时, 退皮程度显著偏低, 晚籼稻米皮色较为油润,糙米皮层薄, 组织坚实,出整米率高。

  • 未熟粒:晚籼稻未熟粒糙米皮色显著偏青绿色。

  • 角质明暗垩白深浅:早籼稻精米角质较少,普遍干红, 光线透明度差, 较浑浊, 无光泽, 而晚籼稻精米角质多, 透明度好, 呈玻璃质( 腊质) 角质偏青。早籼稻角质粒一般小于该批大米正常粒面体积的2/3, 晚籼稻的角质粒一般大于该批大米正常粒面体积的2/3 以上; 早籼米的垩白大多腹白大且明显外露( 即使有些品种腹白较小但仍呈线状) , 而晚籼米腹白大多为心白而外露不明显。

  • 精米米色: 早籼稻加工成精米后, 米色为纯白, 背沟明显成一条线或断断续续的留皮, 而晚籼稻加工成精米后, 米色为腊白, 背沟线不明显或背沟留皮显著较少。

  • 整精米率:除少数特优品种外, 早籼稻整精米率一般低于 50%,晚籼稻的整精米率一般高于55%。

☆以上各种方法在应用时要互相配合使用, 不能根据一种方法就得出鉴定结果, 要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到较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