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论“稻”,泸州拿下四川首次!

晚秋时节稻飘香。前不久,泸州市合江县大桥镇上房村传来喜报,经过现场测产验收,3块测产田平均亩产达到489.9公斤,创造了四川再生稻测产平均产量最高纪录。
其中,产量最高田亩产517.4公斤,这也是四川再生稻测产田产量首次突破500公斤。
今天,四川发布连线市州栏目
带你走进泸州
看看它作为四川再生稻第一大市
是如何田间论“稻”的?
近年来,再生稻很是火热。什么是再生稻?它在四川的种植情况如何?
再生稻顾名思义就是“能再生的水稻”。头季水稻割毕,稻桩上休眠的腋芽,在一定的光、温、水、养分条件下,重新萌发,约两个月后就能成穗。这种“一种两收”的栽培方式,一度为光温条件“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地区,增加粮食增产“解题新思路”。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根据统计,在中国南方稻区的1.6亿亩单季稻田中,约有5000万亩适宜种再生稻,四川是主产区之一。今年,四川再生稻面积达到550万亩,位列全国第一。
四川拿出再生稻生产亮眼“成绩单”,泸州功不可没。
种植再生稻,一直是南方很多省份提高复种指数、稳定稻谷总产的一个重要措施,但也不能随意种植。再生稻对生长条件要求高,必须在温度、阳光、水源条件适宜的地区种植,才能保证稳产高产。
说到光温资源,四川泸州拥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地处北纬28度的泸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温17.6-18℃,一直是四川主要的双季稻产区。
从生产规模看,泸州年蓄留再生稻面积150万亩,产量19.5万吨,占四川的1/3,再生稻生产已经成为泸州市粮食生产重要组成内容,总产量超过小春粮食产量。
先天资源好,是“老天爷赏饭吃”,要让再生稻高质量发展,泸州还拿出硬实力。
回到合江县大桥镇上房村,这里的单产提升行动再生稻高产示范片是再生稻的“福地”。在这个示范片,多次刷新再生稻单产纪录。2021年再生稻亩产为301.3公斤,2022年亩产为407.3公斤,今年亩产量再创新高。
不止在合江县,据统计,目前泸县再生稻总产达到1.7亿斤,超过了当地小春粮食总产。近日纳溪区18万亩再生稻也迎来成熟收获季,产量喜人。
△农户在收割再生稻。图据纳溪区委宣传部
泸州再生稻高产的“秘诀”是什么?
在良田方面,泸州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水、土、田、林、路的综合治理,把中低产田改造为丰产田、高产田、吨粮田。与此相应,泸州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年攻坚行动,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优先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在良种方面,从2019年起,泸州大胆引进籼粳杂交新品种“甬优”系列进行试种,经过近几年的试验、示范,在品种上最终选用“甬优4949”。“这个品种克服了原有籼稻品种发苗能力不稳定、再生稻产量低而不稳等缺点。”泸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同时,通过不断优化再生稻技术路线,集成推广“甬优4949”等优质高产再生力强的水稻品种、适时早播、合理密植、施足粒芽肥、见芽完熟收割、适宜留桩高度、适时适量喷施“920”等集成高产栽培技术,有力地带动了大面积规范化栽培,实现了四川省单产提升行动目标。
△图据合江融媒
据悉,今年泸州将力争打造中稻+再生稻“吨粮田”15万亩,通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有机融合,从而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智能化、机械化、集约化水平,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高产的背后是“再生有道”,高产的稻子们也为稻田“再生金”。
“不仅头季稻产量收获了1000多斤,再生稻也有400斤左右,尤其是再生稻米质香糯口感好,每斤要卖5元,比头季稻大米1斤要足足贵2元。”在纳溪区新乐镇金凤村,村党支部书记刘美聪开心地说道。
相比于传统水稻,再生稻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省种、省肥等优势,第二季只需60天即可成熟。再加之米质、口感都更好,不仅产量增加,村民们的收入也能随之而提高。
△图据合江融媒
今年2月,曾经入围“全国十佳农民”提名的泸县雅龙水稻专合社理事长薛世兰,得知再生稻第一次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后说道:“今年,除了打算自己蓄留600亩再生稻外,我还想投资请其他农户蓄留300亩,同时收购他们的再生稻进行加工。”
据悉,为实现土地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近年来泸县已建成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2.7万亩,发展水稻订单种植20余万亩,累计培育粮油新型经营主体471家,带动3.2万农户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了水稻的面积、单产、总产不断提升突破。
放眼整个泸州的“成绩单”,今年夏粮实现产量14.2万吨、连续五年增产丰收,583.9万亩秋粮正在丰收的路上。
走过千年
泸州身上的酒香味不散
长江岸边的“金稻穗”
还在为这座城市持续“增香”
🌾🌾🌾
编辑 | 张莉苹
美编 | 蒋雨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