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后疫情时代,个体自主防护成为对抗疫情的主要力量,如何进行精准防护成为重要问题。然而,个体行为的驱动因素多种多样,应该如何取舍以产生更精准效果成为一个难题。本文基于多层网络框架,重点考虑两种最为常见的个体层面行为驱动机制:自我风险感知和同伴影响,即相信自己还是相信同伴,并采用数学解析和仿真实验两种方式进行交叉验证。研究发现,自我风险感知和同伴影响均能有效提升个体自我保护水平,进而抑制疾病传播,但它们对于传染病基本再生数的影响存在显著区别。同伴影响能显著提高传染病基本再生数,有助于彻底根除传染病;但风险感知可能无法产生彻底根除的效果,尤其当传染病存在无症状感染情况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传染病的传染率非常高无法被彻底根除时,相比于同伴影响,风险感知所带来的个体自我防护效果对传染病反而产生更好的抑制效果。这些貌似对立的结果揭示了不同情况下不同个体防护行为驱动因素的效果差异,进而突出了考虑不同驱动因素及其演化特征的必要性。

全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