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棉花里的父亲

章中林

①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癞皮狗还在门前吐着舌头。我左右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这人都去哪儿了呢?他们应该知道我回来呀,突然看到场院里如雪的棉花。是捡棉花去了?赶到大叔家一问,他说父亲去前山捡花去了。

②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在身上毛毛刺刺的,像是有虫子在爬,十分不自在,还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了。空旷的田野里没有风,也没有一个人影。是啊,这样的毒日,谁不愿意窝在家里,躺在电扇下面?可是,父亲?不知说过多少回:棉花少种点,有事情做就行。可是他却非要拉上上十亩棉花,还说,自己动得,不要我们负担。但是你也不要这样拼命哪。

③我循声站进棉田里。父亲正弓着背捡着棉花,腰间系着蛇皮袋,鼓鼓囊囊的,每移动一步都显得吃力。两只手却不闲着,熟练地抓住盛开的棉花随手塞进袋里。父亲看着走近的我笑着,打着招呼。黢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颤抖着;白发凌乱地贴在额前;衣服就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还结出了盐花。

④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溅起凄惨的白光,坚硬而嶙峋——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涌上心头。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这片洁白的棉花中佝偻着前行的。一天天,一年年,他就像一个倔强的牧民看护着自己的羊群,就像一个固执的渔民守望着自己的鱼塘,不眠不休,不离不弃。父亲啊,父亲!

⑤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那些岁月,父亲就是用自己坚定的脚步,羸弱的肩膀种下繁华的棉花,背起一家丰满的希望——我们的学费,过年的新衣,喷香的猪肉,还有久违的微笑。现在,我们都已经成家,他也应该停下奔跑的脚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棉花一样舒适而温暖的生活。可是,山一样的父亲依然像一头倔强的老牛一样默默守护着,坚持着。父亲啊,父亲!

⑥一点多钟我们才回到家。父亲草草地扒了几口饭,就又坐到了簸箕前剥起棉花。也许是太疲劳了,还没一会儿,父亲就躺在棉花上睡着了——头枕着棉花一动不动地睡着了。他睡得是那么酣畅,睡得是那么沉静。

⑦他侧着身子,躺在灰色的棉花壳上,头枕着雪白的棉花。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可是,他睡得那么沉,那么香,我又怕惊扰了他的清梦。

⑧静静地睡着的父亲,脸上露出淡淡笑意,粲然如盛开的棉花。他是看到了桃红李白的绚丽,还是闻到了油菜芝麻的浓香?是尝到了大米麦子的绵软,还是摸到了蚕茧棉花的和暖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在惦记着他的春种秋收,他的夏播冬藏,不然,他的笑里怎么会飘来丝丝的甜呢?

⑨也许怕打扰了父亲,风顽皮地小跑来;也许怕惊醒了父亲,太阳躲进了云里。在这里,除了父亲均匀而舒畅的呼吸在轻轻地流淌,再也听不到一点声响。

⑩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霍然盛开。

【小题1】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题2】请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第7段划线句子。
【小题3】仔细揣摩第7段中波浪线句子“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此时此刻,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请以第一人称表述,60字左右。
【小题4】请你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对文题的理解。
19-20七年级上·江苏淮安·期中
知识点:记叙文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旁的路口

刘荣

   卖米的父亲

①黄泥田有个不起眼的十字路口。

②赶场天。早晨,中巴车停在路口,一声声按着喇叭。喇叭声顺着坑坑洼洼的马路飘进村子,撒满寨子的角角落落。父亲习惯早起,天麻麻亮起床,去苞谷地里转一圈回来,刮掉鞋底的泥块,蹲在门口有滋有味地咂叶子烟,清香的烟雾从烟嘴飘出来,在院坝上空一点点弥散。

③父亲听到喇叭声,慌忙在鞋帮上磕掉烟灰,挑着百来斤大米出门,一步步往路口赶去,脚步声在老二哥家门前的巷道咚咚咚响起来。压在父亲肩上的木扁担,吱嘎吱嘎响着,像在深情讲述着生活的艰辛。父亲吃力地挪动双腿,挑着大米一步步赶去黄泥田。他担心肩上的大米滑落下来,排着双手牢牢抓住粮食口袋的角落。父亲挑着的是沉甸甸的担子,挑着的更是一家老小的希望!

④父亲放下担子,抹抹额头上的汗水,来不及喘口气,咬紧牙关弯下腰抱着大米走上中巴车。额头上的汗珠在阳光下闪着光,亮晶晶的。

⑤(1)中巴车缓缓离开路口,拐了个弯,一下子消失在眼前。我在田埂上放牛,卖米的父亲给我留下此生无法忘怀的影子,我时常徜徉在他的影子里默默地发呆。这么多年来,想起挑米赶路的父亲,想起他那被扁担压弯的腰背,泪水一次次夺眶而出,怎么也抹不干!

   打工的二阳哥

⑥二阳哥是庄稼好手,一个人在明晃晃的水田里栽秧,蓝天白云映在水田上,水动,蓝天白云也跟着晃动!二阳哥脱鞋,卷高裤腿下田去,波纹一圈一圈扩散开来。他提起一把秧苗,扯开捆秧苗的一绺稻草,双腿分开,弓着腰栽秧。手指捻动分秧苗,手起手落,移动脚步,动作流水般顺畅。一窝窝一行行秧苗插满了水田,铺满了二阳哥的世界。阳光扎着汗涔涔的脸颊,汗水一颗颗从额头上冒出来,滑过鼻翼嘴角,往下巴淌。

⑦此时此刻,二阳哥仿佛看到了翻滚的金色稻浪,嗅到了生活的芳香!

⑧那年,二阳哥看了电视连续剧《外来妹》,同时也看到了山外还有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开始做起了远行的梦,去远方闯一闯。三亲六戚苦口婆心劝二阳哥,在家盘庄稼,苦是苦了一点,可饿不着肚子。过几年娶个手脚利索的媳妇,安安稳稳过日子。去外面闯荡,人生地不熟的,要是找不到活干,连处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有呀!

⑨二阳哥拍着结实的胸脯笑了笑,背着挎包顺着村前那条坑坑洼洼的马路,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四面环山的村子,一步步走向未知的明天!我跟在二阳哥身后来到路口,看到一只雄鹰从村子上空掠过,往天际缓缓滑去……

⑩二阳哥就是从这个路口走向了山外的世界,走进他想要的生活!

⑪路口,就是村里那些怀揣梦想的人去城市闯荡的一个起点。我常常在想,在遥远而陌生的城市谋生的二阳哥,一定会在一个个无眠的夜晚,想起村旁这个路口,想起守在路口等他回家的亲人!

   出远门的我

⑫父亲去世后,为了养活一家老小,我去见不着雪花的城市闯荡。

⑬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一个人站在路口等中巴车。我一点儿也不着急,还巴不得中巴车来晚一些,可以多看看家乡的一草一木,可以多闻一闻家乡的味道!长在田埂上的那一株狗尾巴草在风中轻轻晃动,我忍不住用力吸了几口,嗅到了那种淡淡的青香味,狗尾巴草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⑭苞谷地中间的小路,有人拖长声调哼唱花灯调子,悠长的调子散发出泥土的芳香,在苞谷地上空飘荡,滑过颀长的苞谷叶片,从耳畔缓缓飘进心间。这些熟悉的调子,我去山坡上放牛听过,我去小河洗澡听过。可听了一次一次的调子,怎么就听不够呢?

⑮我上了中巴车,找个位置坐下,小心翼翼地打量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有慌乱,有紧张,但更多的是兴奋和激动!我把脸贴在车窗玻璃上,望着渐渐后退的苞谷地,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一株株苞谷一蓬蓬四季豆一爪爪毛豆,今后只能一次次在梦里出现。

⑯我从这个路口离开了家,去遥远的城市闯荡。中巴车在苞谷地中间的毛毛马路上驶过,往看不见的远方开去……

⑰(2)中巴车往十几里外的县城开去,车子拐了个弯,看不到生养我的村子。我缩卷着瘦小的身子靠在椅子上,闭上双眼想起伫立在风雨中的祖屋,想起弓着腰在菜地里剥菜叶的母亲,想起大半年前去世的父亲,烫热的泪水渐渐蓄满了眼窝,眼前的世界一片模糊……

⑱那以后的日子,村旁这个不起眼的路口经常在我的梦里出现。路口后面的村子,日升日落,升腾起一柱柱温热的炊烟,在屋檐下游弋,拼凑着诱人的图案……

【小题1】请结合语境,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父亲吃力地挪动双腿,挑着大米一步步赶去黄泥田。(从加点词的角度赏析)
(2)此时此刻,二阳哥仿佛看到了翻滚的金色稻浪,嗅到了生活的芳香!(任选角度赏析)
【小题2】下面是秦岚同学在阅读文章时对两处画线句子的批注。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有哪些不同的情感。

原文

批注

(1)中巴车缓缓离开路口,拐了个弯,一下子消失在眼前。

相似的场景,不同的情感。

(2)中巴车往十几里外的县城开去,车子拐了个弯,看不到生养我的村子。

【小题3】作者在文中写到“路口经常在我的梦里出现”,“路口”在文中有什么含义?请依据文章内容概括。
【小题4】文段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用大量内容描写了众人对二阳哥的劝说,有什么作用?
【小题5】联系本文,结合生活实际,自选角度举例谈谈你阅读后的感受。
文学类文本阅读。

那个擀皮的人

简默

①父亲是一家之主。他说,吃饺子吧。母亲便忙活了起来。面粉是现成的,盛在一个深绿色的铁皮桶里,她舀了面粉,倒入盆中,添上水,和好面,然后搓掉沾在手上的面渣儿,挎着篮子到集上去买韭菜和五花肉。

②调好馅,铺开案板,找出篦帘(北方农村一种用高粱秸制作的放面食的盛具)和擀面棍,此时,面也饧了。在我们家,包饺子都是父亲擀皮,母亲捏。偶尔,父亲擀得快了就停下来,帮着母亲捏;更多的时候,他俩配合默契,父亲擀的正好够母亲捏的,这大概就是心灵相通吧。饺子好吃不好吃,首先在于饺子皮,要擀得厚薄软硬恰到好处。父亲擀起来总是得心应手,他扯过那一大团面,切成一个个大剂子,反复地揉,成条状,再切成一个个小剂儿,按成饼状, 右手持擀面棍压着大半面皮上下滚动,左手捏着面皮边儿循环转动,一张张饺子皮就擀成了。母亲是个左撇子,她将饺子皮摊在右掌心,夹足馅放在皮中间,上下对折,再左右捏上几下,饺子便在她手中严丝合缝了。饺子个大馅足,结实饱满,一个个卧在高粱秸编扎的篦帘上,从边儿开始,一圈一圈地向里包围,仿佛荡开的涟漪,最后胜利会师似的卧满了整个篦帘。此时,瓦蓝色的煤气火苗正探出舌头,舔着锅底,水沸了,母亲端过篦帘,将饺子拨拉入水。饺子在沸腾的水中翻滚着,捞出锅时愈显丰腴水灵,像满载的船儿,泊在青花瓷盘浅浅的避风港中,热气腾腾,好似被一阵风吹散的炊烟。我心急火燎地夹了一个,咬上一口,韭菜与五花肉的香味交融着,氤氲在舌尖。我明白了“好吃不过饺子”的内涵。

③对孩子来说,记吃不记打是天性。尽管幼时我淘气得不像话时,母亲便随手操起擀面棍,作势要打我。所谓打也只是瞅准了,轻轻地扫过臀部那些肉多的地方,因此我痛恨不起它,渐渐地连同那打都忘了。但我深刻地记住了那时吃过的饺子,韭菜肉馅的、芹菜肉馅的、荠菜肉馅的、芸豆肉馅的……一张小小的饺子皮包罗得下大千蔬菜,也包住了父亲和母亲的浓浓亲情。

④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年除夕,一家人吃罢年夜饭,春晚也拉开了序幕。父亲和母亲将面、馅和家什搬到了客厅的茶几上,仍旧一个擀,一个捏,不时地抬头看上一眼春晚,手中却从没停下来。不到十点钟,饺子包完了,卧满了两个篦帘。饺子就是“交子”,它连接起了旧岁与新年。大年初一早晨,我们一如既往地给父亲和母亲磕头拜年,挑竿炸响穿红袄的“大地红”鞭炮,一盘盘饺子端上桌,热气萦绕,模糊了半边脸……

⑤若干年后,我记起这一幕,恍然觉得父亲擀母亲捏,正如男耕女织,一家的温馨与幸福就在这男耕女织中绵延,似乎永远不会止息。

⑥后来,父亲不在了,母亲的天空塌了一半。她常常一个人坐在黑暗中,想不起来开灯,或许也不愿意开。我是长子,我学着父亲的口吻说,吃饺子吧。不等母亲说话,妻子和儿子抢先应和。照例是和面、买韭菜、买五花肉、调馅,妻子代替父亲擀皮,仍是母亲在捏。母亲一言不发,一个一个认真地捏着,她一定想起了那个擀皮的人。饺子渐渐覆盖了整个篦帘,像纷纷扬扬地下了一场雪。第二天,母亲的脸上居然有了微微的笑意,她大概又看到了照进生活里的些许阳光,我觉得这是饺子的神奇作用,它补缀了生活的隙。生活中,锅碗瓜盆相互磕碰是常有的事,每逢这时,我总会说,吃饺子吧。于是大家各自动手,配合默契,吃罢饺子,所有的误解与不快都散尽了,留下的是宽容与珍惜。

⑦挨到了除夕,那是父亲走后的第一个除夕,母亲在下午就将家门口的灯换成了一盏红灯,像悬起了一个小小的灯笼,它从里向外地散射着红光,照亮了黑夜,也照亮了父亲回家的路。母亲和我们一起,在它的照耀下包饺子、看春晚、守岁、拜年、吃饺子,仿佛父亲仍然与我们红红火火地包着饺子,他在擀,母亲在捏,一切都像他在时一样。

⑧此时,二十四节气又开始了新的轮回。旷野无人,麦苗葱笼,稠密而泼辣,我禁不住想象在纷飞的大雪中,我扯开嗓子呼喊,喊我所有的亲人迎着雪回到故乡,喊地下所有的先人重返人间——在除夕和初一,将四下失散的他们聚拢到一块,困炉吃一盘热气腾腾的团圆饺子。

(选自《光明日报》201829)

【小题1】作者在第段中感叹饺子有神奇作用,结合全文说说饺子的神奇作用有哪些?
【小题2】赏析画线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他扯过那一大团面,切成一个个大剂子,反复地揉,成条状,再切成一个个小剂儿,按成饼状……
饺子渐渐覆盖了整个篦帘,像纷纷扬扬地下了一场雪。
【小题3】简析结尾段的妙处。
【小题4】请你结合文章与生活实际,从“死亡”“爱”“生命”“自然”中任选两个词语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刀之爱

⑴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⑸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侥幸。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⑹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⑺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干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虔诚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那有什么不好呢?

那有什么不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⑿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⒁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⒂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小题1】根据文章情节填入“我”的心理变化。
奶奶砍枣树,___________→梨农砍梨树,恍然大悟→由树及人,___________
【小题2】联系上下文,简要概括第⑧段加点词“谜底”中的“谜”和“底”分别指什么?
【小题3】请用直白简洁的语言谈谈你对第①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
【小题4】阅读第⑤段,结合全文,谈谈我们应当如何面对“生活的刀”。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