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科学
人民网北京5月8日电(赵竹青)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2020年5月8日13时49分,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12时21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控制试验船完成返回制动,进入返回轨道。13时33分,服务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
[本站讯]3月15日,李肇年先生之子李亮向档案馆(校史办)捐赠一批李肇年先生珍藏的校史资料,主要包括李肇年先生研究王尽美资料登记表、李肇年先生剪报本、《新山大影集》(1953年)、中共山东早期党史人物珍贵照片、王乃征先生给李肇年先生的亲笔信等。校史办副主任路云生代表档案馆(校史办)接收捐赠资料。 李肇年先生曾担任成仿吾校长秘书,1951年至1982年先后在山东大学校刊《新山大》编辑部、山东大学历史系等单位工作,后调任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每年发射2艘载人宇宙飞船。 《2023年度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标识征集活动公告》近日正式发布。 《2023年度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标识征集活动公告》专门介绍了有关任务的情况
2018年10月29日8时43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中法海洋卫星,同时成功搭载发射了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研制的白俄罗斯科教小卫星。分离后小卫星正常开机,状态良好。10月30日适逢白俄罗斯国立大学97周年校庆,该卫星的成功发射为校庆献上了厚礼
2018年12月17日,美国物理学会(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下属《物理》(Physics)网站公布了2018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进展(Highlights of the Year),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组、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国家天文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与奥地利科学院Anton Zeilinger研究组合作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完成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研究成果位列其中。 《物理》网站以“卫星量子密码”为题报道了该成果:来自中国和奥地利的联合团队科研人员利用“墨子号”量子卫星,实现世界首次的洲际量子保密视频会议。由于信道的固有损耗,地面自由空间信道和光纤信道的量子密钥分发实验距离被限制在数百公里级别
中国网文昌7月24日讯(记者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7月24日14时22分,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495秒后,问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4次飞行任务,发射的问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第二个舱段,也是首个科学实验舱。问天实验舱由工作舱、气闸舱和资源舱组成,起飞重量约23吨,主要用于支持航天员驻留、出舱活动和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同时可作为天和核心舱的备份,对空间站进行管理
“带着我的愿望上天宫”搜集活动本年4月发动。网友给我国航天员写一封信,将有时机you航天员在空间站内拆阅并回复。<\/p> 活动发动以来,航天员们现已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3万余封来信,其中有许多来自中小学生
Alexander Gerst出生于1976年,是欧洲航天局的一名宇航员,2014年5月28日,他作为“蓝点”任务的科研宇航员和飞行工程师,搭乘俄罗斯飞船进入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按照计划,他的第二次空间站之旅将在2018年5月开始,持续到同年11月。 近日,Alexander Gerst第二次的任务名称“Horizons”正式公布,其中为本次任务还特别设计了LOGO,LOGO中一个侧脸轮廓正在凝视着白色弧线(地平线),任务名称右侧是一个抽象化的国际空间站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长江学者宗秋刚教授最近在希腊举行的CLUSTER卫星在轨10周年纪念大会上,荣获欧洲空间局颁发的“杰出科学家”奖。在全世界一千多位科学家中,仅5人获此殊荣。欧洲空间局还选出了CLUSTER卫星在轨10年来的五大“里程碑”科学成果,宗秋刚教授关于在地球磁层空间中“杀手电子”产生机制的科研成果入选
第十二届全国微重力科学学术会议于2022年12月11日采用线上方式成功举行。本届会议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专业委员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微重力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北京紫微宇通科技有限公司协办。会议原计划于2021年9月在广西桂林举行,因疫情影响两度延期,最后改为线上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