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
地球打了一个盹,转眼三十年就过去了。经过我的努力,我终于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成为一个知名的画家。三十年后的我有了一间大房子
今年春节期间,西北大学丝绸之路学院首席艺术家、画家岳钰背起行囊,奔赴古丝绸之路上的西亚地区,遍览巴林、卡塔尔、以色列、黎巴嫩、阿联酋等国家的风俗文化,以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 “所谓国际化,是首先让自己的心融入到世界之中,以最快的速度熟悉这个国家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交通状况、社会现代化程度等等。”岳钰说
男汉族,一九六三年生于辽宁凤城,自幼喜欢绘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香港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辽宁省工笔画协会理事
音乐家鲁宾斯坦经常到好友画家毕加索的画室看他画画。一回,鲁宾斯坦在好几个月内看到毕加索不断在画同样的东西。背景是阳台的铁栏杆,近景是一张桌子、一瓶葡萄酒、一把吉他
你想要体验绿色生活美学?何谓园艺疗育美学? 你是否曾经梦想在一个开放且鸟语花香的花园里绘出一小块心中的梦田呢? 地点:田尾合利园艺(彰化县田尾乡公园路一段26号) 这个沈浸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梦想即将到来,田尾合利园艺将在此次2022花田祭,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梦想⋯⋯邀请您一起在户外花园一起大胆体验作画乐趣,恣意挥洒心中的世界! 有6块120号的大画布,邀请学业界及喜欢做梦的您共同即兴挥洒! 另有展出知名画家林鸿铭老师近年画作噢! 今年合利园艺除了颇受欢迎的香草植物体验之外,更加码展出集全国精品的扶桑花展。匡易与谢丞杰更是以香久园成功的英式花园布局,在合利园艺的优美花园中呈现,届时必然引起爱花人的骚动。 合利园艺的灵魂人物高惠美小姐,透过双手完成对美的执著
在全球化与资本时代背景下,延续传统中国画的精神文脉与深层文化基因,并在此脉络中对中国画笔墨语言和造型样式提炼、整合,不断强化个人心性表达与情怀书写,既续接传统神韵精髓又观照时代审美呼唤,并以其强烈的文化本土意识再造灯火阑珊的东方语境。陕西画家董扬的写意花鸟作品,堪称当代以书入画的标本,以其老辣、古拙、清逸、峭拔的书法用笔和浓郁的金石气息,见出其对汉唐古文化的浸淫和诗书画印多方面的传统修养,其作品一经现身便以其纯正的中国画底蕴而为收藏界所瞩目与推崇。董扬先生很早便以篆刻和书法名世,作为林散之书法篆刻奖获得者和西泠印社成员,他认同古人关于“书画同源”的理论并潜心做足了画里画外的功夫,其花鸟画被认为“呈现了更为纯粹的中国意蕴”,和一种在当下所罕有的超然与淡泊
台北市中正区重庆南路二段15号7楼(中华文化总会大楼) 面剧魅影-陈朝宝面具系列作品于2011年2月18-26日于宇珍国际艺术有限公司展出,开幕茶会为2月18日下午2:00时,此次共展出52张精彩画作。陈朝宝老师于1981年获得中国画廊协会金爵奖,曾旅居法国十余年,在台湾、香港、北京、美国、法国、欧洲、德国等地举办多次个展、联展;1986年个展于法国GRAVELINES博物馆、1994年参与第三届法国CHAMALIERES世界版画展、1997年个展于中国北京历史博物馆、2006年参与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2007年个展于北京中国美术馆、2008年参与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及个展于宇珍国际艺术公司、2009年参与“台湾–南非艺术”交流展及2010年参与“两岸画家大运河采风联展”于南京江苏省美术馆,精彩画作获得热烈赞赏及好评。 陈朝宝的作品,是他最美丽的灵感与最赤裸的创意,透过中国水墨的线条表现,足以和西方画家的作品一较长短,并摆脱传统文人画的包袱,摸索水墨的新媒材、新题材、新观念
大约形成于19世纪中叶,当时上海成为近代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吸引了各地画家云集沪上,逐渐形成“海上画派”。当时寓居上海的名画家有虚谷、任熊、任薰、任颐(伯年)、吴昌硕等人,他们大都平民出身,以卖画为业,创作题材丰富,画面清新通俗,深受平民阶层的欢迎。与以北京为中心的正统宫廷画派形成鲜明的对比
1939年,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秉承“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素质强国,教育救国”的理想,在重庆创建了育才学校(今重庆市育才中学),并聘请陈烟桥、张望、汪刃锋等一批活跃在抗战大后方文艺阵线上的青年画家到校任教。育才学校师生们多次举办抗战美术作品展,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影响。 “行知育才,教育为公——抗战争时期育才学校美术教育文献展”由重庆市育才中学、重庆历史名人馆联合举办,重点展出抗战时期育才学校绘画组教学概况、师生作品、师生回忆等珍贵历史文献作品近160件,真实再现育才中学美术教育的“前世今生”
保罗·乌切洛(Paolo Uccello 意大利语发音:[ˈpaːolo utˈtʃɛllo],1397年-1475年12月10日),原名保罗·迪·多诺(Paolo di Dono),意大利画家。由于乌切洛生活于中世纪末期和文艺复兴初期,因此他的作品相应地也呈现出跨时代的特征:他将晚期哥特式和透视法这两种不同的艺术潮流融合在了一起。他最著名作品是描绘圣罗马诺之战的三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