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帖
从书法临摹到书法创作──以王铎立轴草书为例 (普通话主讲) 摘要: 从书法临摹到书法创作,是每位书家在书法学习中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然而学书经历一定阶段后,书家常有临摹古人书迹虽能近似逼真,但自运书写时却不能自如运用临摹中的所学,或是缺少创作能力。如何有效地从临摹过渡到自由创作,是每位书家在书法学习中面临的问题,也是一个书家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中国书法是中华文明的精粹,唐代书学大家张怀瓘曾说:“阐典坟之大猷,成国家之盛业者,莫近乎书。”书法艺术与汉字紧密相连,汉字书写衍生出了独特的中国书法艺术,而书法又推动了汉字的发展,延绵数千年而不绝。 6.王珣伯远帖‧陆机平复帖(简体书) 13.黄庭坚寒山子庞居士诗帖(简体书) 本系列图书精选中国历代名碑帖,包括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五种书体,时间跨度上从秦汉开始,历经魏晋三国、隋唐宋元,直至明清
西安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0世纪左右,先后有13个朝代或政权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权。1980年,花马池镇沙边子村的一名普通农村妇女白春兰,和丈夫冒贤联合本村10户人家,进驻不毛之地治沙种树;前后也有不少人到过这里,受不了苦,纷纷离开,而白春兰和丈夫却留了下来。 如现存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平复帖》,传世最早的山水画《游春图》以及唐代诗人杜牧的存世孤品《张好好诗》,宋代书画佳作《道服赞》《雪江归棹图》等艺术史上著名书法家、画家和重要流派的作品,被启功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
梁同书(1723年-1815年),字元颖,号山舟,晚号不翁,九十以后号新吾长翁。钱塘(令浙江杭州)人。清代政治人物、书法家
乾隆临"二王"的书法,瞧瞧这水平能进书协吗? 大家都知道,乾隆有点飘,虽说很勤奋,比如写了数千首诗,但没有一首让人耳熟能详;书法方面,他借由自己高人一等的地位,在收集的古代名书画上胡乱盖章,哪儿写得精彩盖哪儿,往往印比帖还大,后世戏称他为“点赞达人”。 同样,他还认为自己是临帖高手,比如临了他收集的三希堂法帖,上面盖的章仍然是满满当当,3*3对称钤印,大有客占主位之嫌,下面,咱们就来看一下乾隆临帖与原帖的比较,看看他临得怎么样? 后证为米芾所节临。纵27cm,横11.9cm
1614年,德川家康73岁,年迈的他必须在两个儿子之间为他的将军之位选一名继承人。难以决断的德川家康将决定的权利交给当时势均力敌的两大忍术宗家,它们分别是甲贺流和伊贺流。在前人服部半藏的调解下,曾经水火不容的两家签下了“不战条约”,但在权利和政治的挑拨之下,条约被撕毁了
1614年,德川家康73岁,年迈的他必须在两个儿子之间为他的将军之位选一名继承人。难以决断的德川家康将决定的权利交给当时势均力敌的两大忍术宗家,它们分别是甲贺流和伊贺流。在前人服部半藏的调解下,曾经水火不容的两家签下了“不战条约”,但在权利和政治的挑拨之下,条约被撕毁了
1614年,德川家康73岁,年迈的他必须在两个儿子之间为他的将军之位选一名继承人。难以决断的德川家康将决定的权利交给当时势均力敌的两大忍术宗家,它们分别是甲贺流和伊贺流。在前人服部半藏的调解下,曾经水火不容的两家签下了“不战条约”,但在权利和政治的挑拨之下,条约被撕毁了
本单元收录苏轼家族、门生及专法苏书者的书作,展示苏轼书法的渊源、传承及其广泛的影响。 苏轼与父苏洵皆喜书画,其早年书风多受父亲影响。苏辙虽不甚留意于书画,也曾言“愿从兄发之,洗砚处兄左”,十分渴望跟随兄长学习书法,其书法风格与演变都与苏轼保持一致
王献之草书《十二月割帖》 导读:《十二月割帖》,王献之草书作品,墨迹曾为米芾收藏,后摹勒上石,南宋人收入《宝晋斋法帖》。墨迹早已失传,现仅有拓本传世,存5行32字。 王献之《十二月割帖》 选自上海图书馆藏《宝晋斋法帖-卷一》宋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