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转导
真核生物转录起始因子eIF5A是一类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基因家族,调控真核生物生长发育的多个生物学过程。左建儒研究组最近的研究发现,拟南芥eIF5A-2/FBR12通过细胞分裂素信号通路调控拟南芥根木质部的发育。eIF5A-2/FBR1通过与细胞分裂素受体基因(AHK)以及下游磷酸传递蛋白基因(AHP)的遗传互作,调控原生木质部的分化与发育
2021年10月27日上午和2021年11月8日下午,天然产物化学研究中心在科学楼一楼会议室分别举行了学术交流活动,中心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10月27日上午,上海百赛生物南京分公司李艳鹏技术员作了题为“Takara先进的PCR技术及酵母杂交技术完整解决方案”的学术报告,主要介绍了Takara品牌PCR酶的种类、技术原理,并对PCR过程中模板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此外,技术人员针对酵母单杂交、双杂交技术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关技术的难点,提出来详细、完整的解决方案。 11月8日下午,Cytiva公司孔伟博士作了题为“Biacore分子互作分析系统在药用植物活性成分鉴定、植物育种等多领域的应用”的学术报告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是隶属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事业单位,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中学科齐全、水平最高的国家级研究机构。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邱金龙研究组主要从事植物抗病信号转导以及植物生物技术通用方法的研究。 现因研究需要,拟招聘博士后2名
本报讯 (记者李芳)经省委研究,省政府聘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晔光为南昌大学常务副校长。4月27日,聘任仪式在南昌大学举行,副省长孙菊生出席并讲话。 孙菊生高度赞扬陈晔光院士的家国情怀,并对他支持江西高等教育发展表示衷心感谢
新一期出版的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免疫学》杂志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曹雪涛研究小组在免疫识别与免疫调控研究领域的成果。该研究小组发现,免疫细胞膜表面整合素CD11b能够通过一系列信号转导机制促进天然免疫分子的泛素化蛋白降解,从而负向调节天然免疫应答中免疫细胞产生炎症性细胞因子与干扰素,反馈抑制了免疫反应与炎症发生,避免病原体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与炎症反应过度发生造成机体组织的损害,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与健康。 同期《自然—免疫学》为此论文配发了由哈佛大学教授Luster撰写的专题评论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简称:生化与细胞所)成立于2000年,是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旗舰”研究所,前身是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与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历史可追溯至1950年。先后取得了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卵母细胞的受精成熟和单性生殖、家鱼的人工繁殖等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不仅在国内享有崇高的科学和社会声望,也为国际同行所瞩目
本报上海5月2日讯(记者黄辛)今天,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该校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吴强在一项国际合作研究中,发现原钙粘蛋白基因簇表达的一个特定异构体决定5-羟色胺能神经环路的组装和轴突空间规则排列,相关研究成果日前以长篇研究论文形式发表于《科学》。 先前研究发现原钙粘蛋白基因簇编码的原钙粘蛋白质群在大脑神经细胞类型多样性和单细胞特异性“身份识别”以及神经突触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原钙粘蛋白在树突发育和树突自我回避中起到关键作用。 而5-羟色胺能神经细胞能通过轴突分枝的空间规则排列调节整个大脑上千亿的神经细胞功能,从而通过调节大脑高级认知功能影响人类的复杂行为,5-羟色胺能神经环路异常与抑郁症、焦虑症等多种复杂心理性疾病或精神类疾病密切相关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17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 2019年全国学术大会于2019年4月9-12 日在天津社会山会议中心隆重举行。9日下午,教学分会场举办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及创意课堂作品展评在三号厅举行,由四川省细胞生物学会选拔两位青年教师和2件作品参加了角逐。 在青年教师比赛现场,首先由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剑锋研究员、中国医科大学李丰教授分别作《整合素的“前世今生”》、《细胞粘附》的示范教学,对高校细胞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准确把握“细胞黏附”的概念、类型和功能以及教学重难点具有明确的示范作用
除产品开发和生产之外,CST 还积极致力于信号转导分析新技术的开发以及细胞生物学机制研究。CST 科学家在最高级别的同行评议期刊上发表了研究结果,包括:《Nature Biotechnology》、《Cell》、《Journal of Immunology》和《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另外,CST 已建立自己的 PhosphoSitePlus® 生物信息学资源并且不断增加其功能,该资源是由 NIH 资助建立的知识库,供公众访问,所含信息包括通过积极维护得到的与已知和 CST 发现的人、小鼠和相关物种蛋白的调节性翻译后修饰有关的信息
报告人简介: 熊延,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联合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植物氮碳营养信号转导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从多个角度和层面上解析了葡萄糖能量信号和多种植物激素交叉互作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发现葡萄糖可以通过能量信号通路和乙烯以“磷酸化密码子”,和生长素通过“正反应环协同”模式以及和脱落酸建立“磷酸化负反馈环”回路来调节植物生长和应答环境胁迫。这些研究为作物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可能的分子靶点